【工道 自在】當精明而關愛弱小的消費者

期數
3593
刊登日期
2012.12.28
作者
溫國光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30 日

近年來,香港有愈來愈多人談及「良心消費」。其內容不只是關心「公平貿易」,同時也著重產品的製造過程,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並且關注到環境的保護,鼓勵消費者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些崇尚節約和簡樸的信念,恰巧與追求新穎和享受的消費主義背道而馳。因此,如果我們以消費主義的精神,去推動和實踐「良心消費」,實在是不明白「良心消費」的真正意義。

其實,消費之原本目的,就是為滿足生活的需要,進行各種有節約性的交易。在原本的消費模式中,農夫、漁夫、樵夫、鐵工和木匠等人進行買賣,從而共同經驗到守望相助、互補不足和各取所需的迫切性。然而,現代的消費模式跟過往的相比,實在有天壤之別。現代的商業社會,猶如一個大型的市集和永無休止的墟期,我們在這大市集中,可以隨時隨地任意消費。甚至,我們可以透過互聯網或電子媒體提供的方便,選購世界各地日新月異的商品。更甚者,就是由政府制定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強制市民把薪水的百分之五,消費在五花八門的投資買賣中。這樣,大家都被強迫過著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消費生活。相比過去的年代,消費志在提供方便和幫助,變成過度和失控,讓大部份人過著被消費勞役的非人生活。

況且,在這個徹底商業化的社會,消費主義使原本消費之目的,超出了原有的界限。大家不再為需求而消費,而是為追求而消費。生產商不斷地刺激著消費者的欲望,誘導他們追求更多的商品和更高的享受,使之成為非理性的狂喜。沒完沒了的消費,不但沒有使我們得到更多的幸福,反而陷入貪婪和焦慮中。超前消費往往使消費者,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承擔程度,為了追趕潮流和享受,使自己掉進萬劫不復的債務中。結果,過度消費變成一個反智的行為和畸形的社會現象,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成為消費主義的奴隸。

同樣地,今天我們若是提倡「良心消費」,就務必要警覺和小心,切勿走上消費主義的道路,盲目地追求那些「公平貿易商品」,淪為消費「公平貿易商品」的奴隸。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裏,提醒我們購買不僅是經濟行為,同時也是一個倫理行為。我們要憑良心和理智,做一個精明和健康的消費者。特別是以一個正確的消費態度,簡樸、節制和自律,去抗衡過度的消費文化。

教宗除了勸勉我們要有正確的消費態度外,對社會也要有責任感。其實,抵制大型超市、連鎖餐廳或跨國集團的壟斷,就是在回應良心的呼籲。當然,教會並不是在激發仇富的心理,而是要大家覺察到一些商品或服務的背後,找到很多社會倫理不容許的惡行。我們可以藉著減少或終止購買,去改善這些不公平和不公義的事情。假若我們看到不義的事情,仍是無動於衷,那麼,弱小者將會變得更弱小,甚至是被人遺忘。

最後,或許「良心消費」會帶給我們一些消費的不便,甚至是麻煩。因為在我們的社區裏,大部份的食肆和商場,均為大財團所壟斷,以薄利多銷的手段排擠「小商戶」,以致「小商戶」很難找到立足的空間。因此,跨區惠顧「小商戶」和選購「公平貿易商品」時,往往要花更多的金錢和時間。不過,若能使弱勢的生產者,有著合理的報酬,使他們能維持生計、繼續經營與不受剝削,這是非常值得的。因為這是良心的抉擇,也是倫理的實踐,背後有著不可估量的道德價值。這份愛的抉擇,使我們超越自私和勇於犧牲,也使我們散發出人性的美善和光輝。

 

  • 作者溫國光為聖神修院修生
  •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供稿
    www.hkccla.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