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慶禮院培育青年

期數
3594
刊登日期
2013.01.04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06 日

(本報訊)慈幼協進會於剛過去的十二月於東涌設立專為陪伴青年成長的慶禮院「喜樂舍」的同時, 長洲鮑思高慶禮院亦於同月慶祝成立五十周年。

慈幼大家庭之一的慈幼協進會,十二月十六日假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設立慶禮院「喜樂舍」,為區內六至十七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服務,逢週日下午開放。

「喜樂舍」社長陳俊麟十一月表示,東涌不少領取綜援家庭、雙職父母,以及單親家庭,子女在乏人照顧下流連街上,「喜樂舍」為他們提供一個玩樂的安全園地,他說:「以預防教育法,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信仰價值的園地。」

「喜樂舍」由十一名慈幼協進會的成員推動,加上區內的信徒義工,以及約二十名來自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中四以上的學生擔任領袖照顧參加者。

陳俊麟指出,「喜樂舍」的週日活動豐富,包括足球機、球類活動、播放宗教倫理電影,德育或宗教問答比賽等,期間會有神父、修士或修女輪流當值。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令他們感到快樂,更甚於爭取理想的成績。」陳表示不少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令孩子承受許多壓力,這些青少年極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支持。

東涌新設「喜樂舍」

慶禮院最初由鮑思高神父創立,專為服務貧苦無依的街童。目前香港共有六家慶禮院。

曾在聖類斯中學慶禮院服務的慈幼會修生張心銳指出,青年在慶禮院盡情玩樂,可寓教育於福傳,「這是一個可以一邊玩樂、一邊祈禱及學習教理的地方」。

張心銳曾在菲律賓接受培育,當地的慶禮院是廿四小時開放,張解釋,「修士或神父長駐院內,青年有機會與修道人相處。」他認為慶禮院不單收福傳之效,同時亦是一個尋覓聖召的地方。他期望香港有更多平信徒協助發展慶禮院,填補修道人不足及老化問題。

長洲慶禮院五十年

有五十年歷史的「長洲鮑思高慶禮院」,平均每天有二十名住在長洲的青年入內與修士踢足球或參與其他活動,近年更為島上的初中生補習,向青年教授謀生技能。

長洲鮑思高慶禮院神師、慈幼會會士陳鴻基神父十二月指出,六十年代時期,慈幼會在長洲設有神哲學院,不少來自各地的修士在修讀哲學,在足夠的人手下,便嘗試在長洲設立慶禮院,至今屹立了半世紀。

陳神父早年住在長洲,他說,長洲慶禮院為少有機會離開島上的青年提供娛樂,更因此有青年回應聖召成為修士,「那時候的娛樂很少,反而外地來讀書的修士常帶來新玩意,吸引不少島上青年參加,高峰期有逾百名青年前來。」

近兩年,陳神父再次檢視慶禮院對長洲的需要,發覺現今青年儘管不乏娛樂,但卻欠缺人生目標,「慶禮院一直以貧苦無告的青年為服務對象,以前的貧窮是指物質方面,現在的卻是青年不明白學習意義、欠缺信心、人際關係貧乏。」他希望藉慶禮院能吸引青年重度群體生活,「我會定時與青年交流,談論人生的正面價值,或是信仰,讓他們認識信仰,陪伴他們尋找人生方向。」(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