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蘭與方向
蘭花清麗脫俗,高貴雅典,葉態柔美,花香淡逸,被譽為「王者之香,花中君子」。蘭花是美麗的象徵,也是我最喜愛花朵之一;蘭花種類繁多,獨愛純白蝴蝶蘭及洋玉蘭。「蘭」字多用於形容美好事物,如「蘭房」指美人的臥室,「蘭姿」指美人的姿態,「蘭交」指深交的朋友,「蘭章」指文辭的華美。古代的戀人常以蘭花作他們的愛情象徵物,並立誓說:「生結金蘭,死同墓穴。」
中國人在家中植養蘭花是一種傳統習俗,除了用於辟邪,以圖吉祥,它能使家庭和氣安康。若是要拜訪德高望重的前輩,宜餽贈蘭花,因為蘭花品質純潔高尚,所以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當然不少得畫家所鍾愛的筆下蘭花。
有一位畫家畫蘭很特別,是「連根拔起」,他與眾不同,是一位愛國畫家,喜歡畫蘭露根,以表痛心國土陷落在敵人手中。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元代畫家。當忽必烈入侵,他畫的蘭花便開始連根一起畫,不願意筆下的蘭花種在被敵人蹂躪的土地上。有一天,元朝派來的縣令,對鄭的蘭花畫感興趣,下令畫一幅蘭花,今年的田糧就免繳,但鄭思肖不為所動,並說:「頸可斷,蘭不可得。」
這幅《墨蘭圖》(圖)是鄭思肖作於一三O六年,當時宋已滅亡了三十年,此時他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畫右上方有作者的自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畫中的花葉稀疏,畫蘭不畫土,寓意是國土被異邦踐踏,蘭花不願長在異邦的土上。曾有一位畫家愛模仿鄭思肖的畫法,他是清代台灣畫家高汝耀(1872-1920)。高汝耀畫的蘭花圖動機源於日本佔領台灣澎湖,有感淪為亡國奴之恥,乃畫露根蘭花圖暗喻國破根何在。可見鄭思肖畫蘭露根的作品也影響後世。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於辨別各種方向的判讀。在南宋(1127-1279),指南針被改進成為先進的羅盤,使磁性指南工具更趨完善及準確。巧合的,鄭思肖生於南宋,號叫所南,表示以「南」為「所」,連日常坐立和臥睡,也要面向南面,背向北面,可見他不忘故國,思宋之情如此深厚。
假如駕駛者沒有方向,隨波逐流,隨時有觸礁的可能,險象環生。同樣,人生沒有方向,徘徊在十字路口,受社會潮流所掣肘,不知自己做甚麼,會感到茫然和迷失。人生好比一條漫長的路,在《標竿人生》書中作者提到人生必須要有清楚的方向推動,才會有所成就,更鼓勵讀者多從造物主的角度,去看看造物主在我們人生的方向是甚麼,正如鄭思肖很清楚畫蘭花的方向是甚麼一樣。不論面向南或背向北,人生方向的抉擇,「自己」才是真正的指南針。好好把握當下,活於精采,新的一年已開始,好好定下人生的方向,不要再渾渾噩噩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