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在晴朗的一天收檔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明尼蘇達州的電台節目《原野良伴》播放超過二十年,締結了歌手與創作人的良緣,台前幕後亦建立了像家人般的深厚感情,包括莊氏姊妹花、粗獷的牛仔組合、情歌天王、口若懸河的節目主持G.K.。各人經常鬥氣,卻彼此關懷。一天,保安經理告知眾人,集團的新主席決定從下週一起結束電台業務,並秘密到來監視,確保一切順利。是夜,台前幕後移師劇院,在舞台上以現場演唱的直播方式舉行最後一集節目。
長壽的電台節目被迫結束,理應叫人傷感難過,然而,一眾歌手及主持縱使懷著離愁別緒的感情,卻是充滿歡笑、希望與憧憬,將埋藏多年的心底話全向對方傾訴,努力完成節目。他們深信,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各人定必再次碰頭合作。
本片將一個原本只有聲音的節目搬上大銀幕,將音樂節目「影像化」,毫不突兀;相反,它將平日電台聽眾看不見的事物,呈現在觀眾面前。事實上,電台節目《原野良伴》(A Prairie Home Companion)確實存在,加歷遜基萊正是該節目的主持,他在本片飾演G.K.,正好演回自己。
劇中的電台節目不單是一個節目,更滿載著社區的集體回憶,它伴隨許多人成長,同時見證了時代及社會的變遷,可以說是一項文化遺產。然而,主事者往往從經濟角度出發,改變了具歷史價值及意義的事物的用途。
文化遺產可以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兩大類別。物質是指有形可見的,例如舊區、古老的街道或建築物。以香港為例,物質類的文物有些得以保留下來,甚至活化,例如雷生春(現在成為了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油麻地戲院、前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即現在的香港文物探知館)、舊屏山警署(現在成為了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
至於非物質文化,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參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香港的粵劇,於二OO九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亦是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討論問題
- 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中,你認為哪一種最具影響力?為甚麼?
- 嘗試以「認識社區」為題,向同學們介紹你居住的社區的特色。
- 你認為現時香港的保育工作發展如何?
- 請從香港眾多的法定古蹟中,選取其中兩項,介紹給同學們認識。
- 嘗試選取香港一個地點、建築物或事件,談談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參考資料
- 古物古蹟辦事處
http://www.amo.gov.hk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http://www.unesco.org
- 長春社
http://www.conservancy.org.hk
更正:十二月三十日「電影通識」《暴風雨》一文,作者應為曾淑儀,特此更正及致歉。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