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生死

期數
3594
刊登日期
2013.01.04
作者
鄭劍忠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06 日

堂區舉辦「笑談生死」講座,腫瘤科謝建泉醫生從醫者的角度講解人在生死之間的具體情況;臨床心理學家黃教授從專業的臨床心理學角度,為我們剖析死者親友的心理狀況;關俊棠神父從信仰的角度探討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無私的愛。

謝醫生以三個問題讓我們思考生死。第一題是「死亡的顏色?」白色和黑色多代表靈堂及喪事,這兩種顏色是比較多人揀選的,但亦有其他人的選擇較另類,如橙色、天藍色、血紅色等非傳統的色調;這條問題釋放了我們的腦袋,使我們走出傳統的框框,就如我們的信仰對死亡的觀念。

第二題是「甚麼年紀才應該死?」這條問題是要我們思考生命的長短是否與生命的素質掛鈎,長期病患固然不是我們的意願,但健康長壽地望著身邊的摯愛撒手塵寰,也並非人人樂意接受的。第三題是「你想『猝死』或是有準備地安排好後事才離世?」想不到大多數在場的兄弟姊妹都希望猝死。但謝醫生向我們分析,猝死可能會留下一份沉重的傷痛給親人,特別是配偶和子女,甚至會引起至親的紛爭,使亡者的靈魂得不到安息。所以我們要有準備,生前多與家人談論自己的心願,又可以將遺願寫下來,按時檢討修改,以切合實情;這樣,即使突然回到天主身邊,也不會留下一大堆疑問給家人。

黃教授從臨牀心理學觀點分析亡者親友的心理——由拒絕相信,與神討價還價,逃避傷痛,最後接受現實,走出傷痛。然而,生離死別是觸動我們情感的事,理性分析只能作參考,相信只有聖神的慰藉才能減低傷痛。

關俊棠神父從牧者的觀點與角度出發,帶領我們思考人死後,希望留下一些甚麼給別人。他引用老樹的故事,值得我們細味;老樹問白雲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他生前枝葉茂盛,使過路人得以在樹蔭下乘涼;定時長出甜美的果子,為動物及人提供食物;樹洞可供鳥兒築巢;被風吹倒後,可供人生火取暖;當被燒成灰燼後,又能重歸土地作養料。大關神父認為老樹的一生,表現出一種無私的奉獻,這就是「愛」。

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在答問環節時,一位老人家分享他變成港大醫學院一份子的經驗。這位老伯伯說,他已簽字將自己死後的身體捐給港大醫學院,作研究教學之用,大學會給他一個「大能學士」的身份。他說:「生前無能力入讀港大,但死後能與港大的醫科學生一同為醫學訓練作出貢獻,也是一件光榮的事。」他的分享贏得現場熱烈的掌聲,我相信在掌聲背後,包含了一份尊敬。

這次的「笑談生死」讓我審視生命的深度,基督徒相信屬世的生命是短暫的,我們當為永生作準備,因為天主只看人的靈魂。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