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說「夢」
如果把人類智慧的發展看作一本本書在對話,那麼,寫得最好的書都有一個特點,便是從不許諾明天會更好,更不會提供甚麼救世藥方,而只是盡力去解構,我們的歷史和現狀是怎麼形成的。有些相當了不起的人寫了相當了不起的書,敗筆卻剛好就在按捺不住一片好心,為未來的理想境界開出藍圖。柏拉圖的對話錄篇篇閃爍著智慧之光,由他的書我們才知道乃師蘇格拉底最了不起的智慧是知道自家的智慧沒甚了不起。他總在詰問自以為是者高論裡的漏洞,若知愛徒在那篇《王制》裡朝夕夢幻著他的理想國,定把他的美麗設想盤問得不亦樂乎。柏拉圖結果一敗塗地,及後歐洲兩千多年的歷史一再證實了他的賢人政治理想的無能,正如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也證實了孔夫子賢人政治理念的無能一樣。無獨有偶,二千年後的盧梭寫下了《社會契約論》諸書,對近代社會形相作了不俗解剖,卻同時寫下了數本夢幻式人類理想狀態的書風靡全歐,晚年時連他自己也發覺不過是在人間留下一幅天堂一角的圖畫。立足於美好夢幻的展望一落到並不完美的人性海洋裡會變成甚麼?近世國人對馬克思津津樂道,但馬克思能至今仍在人類思想宗師裡佔一席位,是基於《資本論》對商品生產方式的闡釋,和對法、德兩國十九世紀社會數次大風潮的現場深刻解構,而不在於他有共產主義的人類未來假設。若他畢生只在自圓這夢幻,其著作早就一文不值⋯⋯
社會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哲學之所以是有關思維的學問,首先便得告別夢幻,在實事求是的研究中把握真相。因此,有價值的書便得首先和夢幻劃清界線,反過來還要理清夢幻的來龍去脈。這研究不易做,這樣的書也不好寫,更不會有多少人願讀。任何意識形態能生存都在於能給芸芸眾生一個希望,許諾愈廉價則愈有市場。有人讀得很不是味,便狗尾續貂,加上許多美麗憧憬,以為登天有路,能把人從地上引向天堂,災難也必由此而起。《聖經》裡巴貝耳塔的故事,其實便是猶太或閃族先民的經驗之談。在中國,遠的不好說,近的不便說,請看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便知西方文化的皮屑落在中國的「有為」文化裡會結出甚麼怪胎。可惜折騰百多年,國人從未反省而有所覺悟。近日有京師學術機構評定二O一二年在媒體中使用得最多的漢字居然是「夢」。人人樂此不疲,是禍是福?(無為和有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