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薄扶林村滄海二百年

期數
3595
刊登日期
2013.01.1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13 日

 薄扶林村滄海二百年

(本報訊)香港很多已有百年歷史的村落,到今天不是人去樓空,就是只餘年邁長者緊守家園,但在港島南區有近二百多年歷史的薄扶林村,至今仍然人丁旺盛,居民近三千人,村中不少家庭已紮根五代以上,代代相傳,使這個小社區能發展下去。

社工冼昭行七年來與村民同行,幫助他們在香港這個瞬息萬變的城市下在村內安穩地生活。他是明愛薄扶林社區發展計劃的團隊主任,過去兩年,他將村民的口述歷史記錄下來,幫助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完成由三聯書店出版的《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一書。

細聽村民的故事,冼昭行與同工完成了二十一個有關薄扶林村的故事,刻畫出村民互相守望的精神,亦反映了百年殖民地的中西文化交流,同時流露出村民對這個小社區的感情,他期望這條小村能永續下去。

薄扶林村約建於十七世紀,現今仍保留著十八間有二百年歷史以黃泥沙磚砌成的排屋。村口擺放著每年中秋節舞火龍用的龍頭,部份街市、雜貨舖、理髮店、麻雀館、藥材舖充滿著歲月的痕跡。冼昭行說,這些舊店自五十年代起逐步開設。

現時伴隨著村民的,有一八一九年所興建的「仙姐靈塔」,以及有一百零二年歷史的舞火龍盛會,冼昭行說:「昔日村民在中秋節舞火龍,認為可以消除瘟疫。時至今日,即使已遷離的村民,仍在中秋節當日前來參與。」

早在一八七O年,一位英國醫生看到香港缺乏新鮮牛奶,遂在薄扶林村附近興建牧場,範圍覆蓋瑪麗醫院、沙宣道,至華富邨一帶,曾飼養過千頭牛。

牧場工人為小村帶來商機,陸續有人遷入村內居住或開店,至六十年代,牛場周邊興建兩棟工人宿舍,更令人流大增,到八十年代至為興旺。

除了薄扶林村附近的牧場,約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伯達尼修院、納匝肋印刷館、稱為教友村的太古樓等相繼興建,一時間華洋混集,冼昭行解釋,「十餘年間,小村為滿足附近居民的需要而多了很多店舖,成為最早接觸外國文化的老村,亦造就了中西文化交流。」

薄扶林村的村民有很多機會接觸西方文化,冼說:「伯達尼修院居住了很多來遠東服務的法國外方傳教會傳教士;由神父管理的納匝肋印書館亦聘請附近村民工作。」此外,傳教士明之剛神父五二年在該區傳教,亦開始照顧華人村落的需要,例如為村民找工作、建立診療所等。透過與傳教士接觸,村民很早便接觸西方文化。

冼昭行說,整條村的人都互相認識,一家遇有任何事,很快便全村知曉,「現在能像薄扶林村般,事事親力親為去建設社區的已很少有,但如何令這個小社區得以永續發展,值得人去深思。」

明愛社工冼昭行 協助居民表達意見

書本以「歷史聚落」來形容薄扶林村,冼昭行(圖)說,希望此書讓社會關注對一整片鄉村的原地保育的概念。

目前,香港古物古跡的保育方式,是以單幢式的建築物為主,如立法會大樓、終審法院等,暫時沒有為整條鄉村,及附近的歷史建築物一起保育的觀念,「尤其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居住區⋯⋯居民隨著居住需要而遷徙,要保育它是很困難的。」

現時薄扶林村仍有不少村民居住,明愛社區發展服務自一九九一年起成立薄扶林社區發展團隊,以改善村民生活質素為前提,冼昭行說:「薄扶林村仍在發展中,這裡的人堅毅克苦,致力發展村務、復耕農地等。」

然而,時代變遷,薄扶林村多年來被中產屋苑包圍,有測量師本年初公布該區樓宇尺價為港幣一萬八千至二萬元,冼昭行擔心村落最終會面對被收地的危機,「這是一條擁有二百年歷史的村落,若因社區發展被淘汰實在是太可惜。」

冼昭行解釋,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為薄扶林村提供三個層次工作,包括改善環境;凝聚村民融洽的鄰里關係;以及協助村民主導推廣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過去一年,有街坊向政府成功爭取設立排污系統。

另一方面,隨著長者增加,正計劃改善村內的通道設施,其他如通風系統及透光度等,亦會一一籌劃。

冼昭行深信,在永續的社區發展下,只有住在這裡的人才知道自己的需要。(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村民看薄扶林村

阿肥:牛奶養活一家
年逾六十的阿肥居住在薄扶林逾半世紀,她說:「父親未結婚時在牛奶公司工作,我出生便在牛棚(現惠康劇院)後面居住。」

阿肥婚後也在薄扶林村居住,她很喜歡這裡的寧靜。

想起昔日的生活,阿肥懷緬地說,「乳牛谷奶我們便邊渣牛奶邊飲,那是最新鮮的。」為免浪費,家人更以牛奶代替水來煮飯,「我們喝牛奶長大,牛奶養得家人身體很強壯。」她說,現在的牛奶跟以前有很大分別,加工後奶味轉淡,阿肥說已沒有機會再喝一口新鮮牛奶了。

三嫂:二十年前村內很熱鬧
經歷三代的陳和記士多在村內開業逾七十年,以售賣糧油雜貨、香煙汽水為主,這裡亦是村內最古老的十八間排屋之一,連鐵閘也刻有店舖名字。有分打理陳和記士多的三嫂,隨夫君嫁進薄扶林村,「老爺在士多工作了五十年,我亦有二十二年。」

三嫂記得初嫁時,村內很是熱鬧,「昔日住在鋼線灣、草寮一帶的居民、牛奶公司職工等常到薄扶林村購買日用品,現在只餘村民。」

「香港畢加索」馮先生
曾被攝影名家水禾田形容為「香港畢加索」的馮先生,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會把居所外牆從新油漆,他喜歡繽紛色彩,在外牆畫上不同圖案,令整間木屋充滿生氣。

已逾八十歲的馮先生說,兒時住在薄扶林村,十二歲時香港淪陷便舉家遷離,四十年前與已故父親返回舊地,在村內建造木屋。木屋的牆身以魚鱗板釘上,有防水作用,歷四十年依然䇄立。

馮先生自小受村內的中西文化影響,年輕時愛以電單車代步,更看英文報章自學英語,「我從沒有入讀英文學校,卻愛看《南華早報》,現在仍然較喜歡閱讀英文報章。」

章婆婆:我很喜歡這裡

祖籍潮洲、九十七歲高齡的章如珍,在此村居住逾六十年,一直以夫家經營的老舖「成興」,以賣米、柴及缸瓦養活幾代人。現在「成興」仍在,架上的缸瓦、陶瓷碗碟,及少量雜貨仍擺放整齊。章婆婆表示自己聽力不好,但仍很精神,見到他人來訪時會站起來招呼。

談及多年在薄扶林村的生活,她說:「我覺得呢度好,我鍾意。就算政府話搬我上樓,我都不想去,我喜歡這個地方⋯⋯打開道門,有人走過也可交談,做人都無咁悶。」她說村內人人守望相助,能夠住在一起是緣分。

 

 

•本版參考資料《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歷史聚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