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學者談維護法治 有賴教育與傳媒監察
(本報訊)有學者強調尊重法治是政府當局的義務,民間社會亦須透過教育工作和傳媒監察去維護法治。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說,市民未必意識到法治時刻存在於身邊,但它一直默默保護社會,當局和民間須加以維護。
「政府官員實踐公義,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公民的意識及令他們了解法治。」他表示司法覆核等官司能引起社會討論,學校的公民教育亦令青年深思法治的重要。他說當局體現法治收立竿見影之效,教育須細水長流。
基督徒戴耀廷一月十一日說:「香港社會並不缺乏法治意識,但不夠深入。」他指社會對法治的理解有時停留在有法可依或有法必依的層次;但事實上,法治亦包括「以法限權」,即制衡權力,以及「以法達義」,即以法律保障公義,「惟不是很多人接受或明白」。
戴氏著作《法治心:超越法律條文與制度的價值》探討了上述法治課題,獲好些學校用作法律教育材料,他說新高中通識科部份內容可帶出法治精神。他說,港大法律學院早前亦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開展法治教育項目,幫助教師裝備法律知識以向學生分享,亦計劃於未來借助電子媒介推出新一輪項目。
不過,他強調法律和公民教育不局限於課堂。近年法治受到挑戰,雖然某程度令社會失望,但另一方面能令社會聚焦於法治議題。
談到傳媒角色,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說,新聞自由與法治互相依存,社會應保障新聞自由並讓它發揮監察功能。
「公眾認為新聞自由理所當然,一直不變,但政治因素的介入會令它有機會改變。」 天主教徒杜耀明一月十四日稱,雖然有一國兩制,但近年中央對香港加緊控制,唯獨法治和新聞自由難以為人所操控。他說公眾監察社會的意識已較過往成熟,應進一步去維護新聞自由。
杜耀明稱,傳媒教育須幫助社會了解傳媒監察社會與法治的職能。他說,面對社會大環境,傳媒工作者應挺身報導真相;在行頭內,傳媒機構若有政治審查,從業員能指出問題所在,加上公眾監察,這尤為重要。(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