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老有所養
「世界末日」轉眼便過去,以為可以一了百了,再無煩惱的凡人結果大失所望,不得不再次面對現實,思考未來日子該何去何從。隨著二○一三年的開展,相信對所有人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又大一歲,筆者作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份子,感受更深,因為這表示老之將至。
作為香港人,「老」可說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因為老年貧窮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根據早前社會服務聯會的研究所得,老年貧窮率高達三分之一,有二十八萬之多,平均每三名長者即有一人活在貧窮之中,更有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憂慮退休後的生計,很明顯地,推行多年的強積金並未能為退休人士提供保障。
事實上,社會普遍認為強積金供款率低、行政成本高、收益波動大,加上一般基層收入偏低,最終除了為財金機構提供一穩定收入來源外,對退休人士根本無濟於事。目前政府才剛開始強積金半自由行,但限制多多,風險不少,距離真正能降低行政成本之日恐怕仍相當遙遠。隨著時日過去,戰後嬰兒逐漸步入老年,據估計到二○三一年,香港會有二百一十六萬人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如果目前的退休保障模式沒有更大改革,老年貧窮的問題恐怕將極其嚴峻。
面對上述情況,政府也多次強調要深入研究,為貧窮(特別是老年貧窮)找出有效的長期解決方案。相信在本文刊出時,特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已出台,希望一如早前政府所表示,能為老年貧窮提出長遠解決方案,但恐怕多數仍會停留在研究和探討的層面。
其實老年貧窮的最大成因是退休保障不足,當然孝道是美德,但在今日香港,生活逼人,不能對子女供養父母存太大期望。另一方面,正如前述,強積金杯水車薪,亦無濟於事,最終仍是由社會去承擔。要承擔就離不開錢的問題,但這方面卻有很多截然不同的說法,一方面有報導指現時政府用於生果金及長者綜援的支出只是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水平,似乎社會仍有很多資源可用於這方面。然而,政府強調經常福利開支已佔政府經常總開支百分之十六點七,目前備受爭議的長者生活津貼一旦實行,所佔比例馬上增加百分之二點三至百分之十八點六,但其實長者生活津貼也只是聊勝於無,受惠長者是否就能脫離貧窮生活,大家心知肚明。
由此可見,社會資源是有的,但政府似乎力有不逮;要解決問題,無疑要向社會尋找資源。過去有很多人提出三分供款的方案,讓僱主、僱員及政府一同供款協助長者,但亦有人質疑人口日漸老化,要供養的人愈來愈多,承擔供款的勞動人口卻愈來愈少,長此下去,難以維持,更且社會人士也可能短視地認為是為他人養老而供款,恐怕會爭論不已。也有人想向公司利得稅開刀,認為香港稅率極低,公司盈利可觀,也應對社會作出回饋。但利得稅牽涉長期經濟政策,情況或比聯繫匯率更甚,完全動不得,甚至談論也是禁忌似的。最後無法可施,有人建議鼓勵私人儲蓄或買保險防老,這根本是走回頭路,而且基層收入偏低,但生活水平卻一點不便宜,劏房租金呎租直追豪宅,靠個人財力養老談何容易。其他的就是甚麼回鄉養老等,都不是長遠和可行之法。
總的而言,老有所養絕非易事,過去由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一直蹉跎歲月,到現在已不能不面對。要解決問題,相信要打破很多固有的理念和政策,社會各界也要放棄成見,和衷共濟才可能成功。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