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服 從

期數
3596
刊登日期
2013.01.18
作者
伍維烈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20 日

大家對耶穌十二齡講道的故事,都耳熟能詳,這是玫瑰經歡喜五端的奧跡,但正確名字應是瑪利亞及若瑟在聖殿裡尋獲耶穌。兩者的分別?前者強調了少年耶穌初顯天主性,後者則著重聖家的家庭戲劇,一家人往耶京,居然留下耶穌一人,父母連丟了孩子都不知情。(幸好耶穌已十二歲,不然可以控告父母疏忽!)幾經艱苦,在聖殿找到在與經師對答的耶穌。(聖經沒有說耶穌在講道,只說他聆聽及詢問經師們。)

這個故事,在著重二十四孝的漢儒文化中,大概很難本地化:孩子不顧父母的焦心,(瑪利亞問他為甚麼這樣對待他們?)迫使父母痛苦的找他,這樣的孩子,較困難成為孝順父母的榜樣,難怪民間敬禮只著重他如何顯示天主性,才十二歲便表現智慧令人驚奇不止,望子成龍的父母總算有點慰藉。

故事的結局,不再在經師們的驚奇,或者瑪利亞若瑟的失而復得上繼續發展。福音故事之作為好消息,在於一家三口回到納匝肋,好一個反高潮:耶穌既沒有高談闊論,父母也沒有大動肝火,經師更沒有把神童耶穌留在聖殿。

耶穌的一句「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的拉丁版是「我必須作我父的事業」。說完這一句,耶穌乖乖的跟隨瑪利亞若瑟回去,可見耶穌的雙重服從。一方面他必須作父的事,故留在聖殿,另一方面,他也同父母回去故鄉納匝肋,其實一家人團聚,也是父的事業。耶穌的優次及選擇流露了他的價值,堪作少年及成年人的警惕。與其說耶穌服從父母,不如說是聖家三口一起服從天主。這樣的服從,為家庭生活及個人成長,都是個好消息。

天主教的教會生活,有清晰的聖統制,也視服從為美德。雖然「服從」在修道生活中更加明顯,但信仰也要求平信徒服從教會權威。服從長上,其實不止為剛開始修道的初學修士修女是挑戰,為已經金銀禧的神長、姆姆一樣都來得不易。這不只是因為個人主義是社會風氣,而是人太容易忘記天主聖神一直領導教會,況且,長上們有時候真的在情感上很難使人容易就範。現在較少聽到說長上如何是天主的代表,但我們的信德有否到一個地步,相信可以在具體的團體中,找到天主?服從不只是個別屬下服從長上,而是整個團體服從天主,正如聖家一家人按照天主計劃回到納匝肋一樣。

一般的服從及聽話,是文化美德,重心放在父母身上,強調尊卑長幼,比較單向;信仰中的服從及聽命,卻是以天主為中心,實在是福音價值,在時代的徵兆中尋找天主的旨意,是動態的信德。任何團體,不論家庭、善會、修會、教區,上下齊心聆聽主旨,服從在團體內的天主,讓天主臨現在團體生活中,這不是好消息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