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師角度看天主教護士會的轉變

期數
3596
刊登日期
2013.01.18
作者
吳智勳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20 日

本年是天主教護士會成立六十周年,該會邀請不同年代的友好撰文分享——編者


香港天主教護士會(
CNG)今年慶祝成立六十周年,俗語謂「十年人事幾番新」,六十年來香港天主教護士會變化不可謂不大。我陪同伊利沙伯醫院分會兩年,瑪麗醫院分會三十二年,倒也見證了護士會的變化。那些年,政府醫院培訓自己的護士,每年開幾班,醫院又有護士宿舍,不愁沒有新人。天主教護士會對於新人,有點應接不暇,開welcoming party,亦趁機會介紹天主教護士會給新同學,為她╱他們開小組,自己為會員每週有一至兩次聚會,有主日彌撒,間中在醫院裡舉行靈修講座,甚至神學研究都有。記憶中伊利沙伯醫院的天主教護士會曾邀請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聖經教授來講若望福音。為病人也有所謂病人時間,為病人準備節目,娛樂他們,使病人與照顧他們的護士打成一片。那是香港護士會的黃金時期,每年都有新人入會,願意做幹事的大不乏人。

可惜好景不常,學護制度改變了,護士學校關了門,護士改由大學培育,護士學生變成大學天主教同學會(Katso)的成員,也順理成章參加他們的活動,特別參加了medical cell。一時間護士會少了一批護士學生加入,他們往往到了畢業後在醫院工作時才接觸護士會,難怪歸屬感不強,只有少數加入護士會。又因為聚會不頻密,會員見面的機會不多,很難擦出友誼的火花。

面對這個困境,我們能做甚麼?除非香港學護制度有改變,要恢復昔日的盛況很難發生,我們只能在現階段求變通。比方,聯絡每年畢業於護理系的天主教同學;若然知道她╱他們去了那間醫院,就由該醫院護士會的朋友去接觸她╱他們,讓她╱他們感受到護士會的溫暖。個人接觸很重要,人在新環境總有異鄉人的感覺,個別的關懷最受落,從前護士會會員不少因為這份經驗而加入。

護士會的活動最好能挑起新舊朋友一些屬靈的醒覺。每人的屬靈需要往往是隱藏的,一段經文、一首聖歌、一個感人故事、一次聚會、一個活動,都可以引發屬靈的醒覺。今天,人人都用電腦,如果護士會能用電腦的平台,散發一些簡短的、感人的、屬靈的信息,頗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喚醒會員屬靈的醒覺。現時的電子通訊比從前的郵寄通訊更方便、更快捷、更環保,連在遠方護士會的朋友也能知道、關懷、甚至幫助本地護士會的活動。護士會的喜事、噩耗、發展、變動都能在短時間內,傳遍世界各地的護士會朋友。的確,電子平台拉近了會員間的關係,使人互相幫助、互相欣賞、互相認識、互相溝通。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媒介去發展未來護士會的活動,也善用此渠道助人與天主相遇。畢竟,護士會是個信仰團體,我們因耶穌的名聚在一起;六十年來不變的,就是護士會能幫助會員做個更稱職、更互愛、更團結的公教護士,好能應驗耶穌所說:「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十三35)。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