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扶助弱勢群體 營運須具市場觸覺
(本報訊)現時不少社會服務機構以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幫助有需要人士融入社會。但社會企業同樣要面對巿場競爭,有社企負責人指出,須有敏銳觸覺迎合市場需要。
經營麪包西餅的明愛天糧自二OO七年起工場設於荔景社會服務中心,員工主要是精神病康復者和殘疾人士;餅店業務發展主任黃泰寧早前指出,社企須切合社會的營商環境,才能惠及接受服務者及達至收支平衡。
工場主要為老人院、綜合宿舍、幼稚園等提供新鮮包餅。為擴展業務,明愛天糧遂於二OO九年在荃灣開設零售店舖「明愛天糧包餅店」,惟一二年六月因加租而結業。黃泰寧說:「近兩年食材如雞蛋、麪粉、糖等升幅達兩成,該區客源以基層家庭為主,難以加價,加上業主將租金大幅提升,無法繼續經營。」
黃泰寧表示,荃灣店結束後,為確保工場的生產量,明愛天糧計劃改變銷售對象,現正物色商場舖位,將包餅轉為中高價路線,如在聖誕節、農曆新年等銷售時令特色包餅,至於荔景的工場則繼續以廉價批發新鮮麪包。
明愛康復服務樂道坊綜合職業復康工場經理盧志輝同日指出,社會企業能幫助精神病康復者和殘疾人士融入社會,但社企同樣要自負盈虧,故不時要調節市場方向,使企業得以繼續運作。
盧志輝以天糧為例,自開始至今,已有逾十位學員成功出外就業,約三十位工友在工場擔任包裝,按表現於一至兩年後轉為中心職員,「社會企業是他們受訓的地方,讓他們逐步融入社會」。
除了社會組織發展社會企業外,亦有基督徒自資開設髮廊,為邊緣青年提供一技之長。基督教豐盛社會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關志康指出,十一年前成立了「豐盛髮廊」,為曾犯案、離家出走的青年接受約兩年培訓,「社企有助生命重建,他們在現實的工作環境面對商業及營運壓力,有助成長。」
關志康指出,於髮廊接受培訓的青年三分一由懲教署轉介,其餘由社工或教會團體介紹。他說,青年初來的時候經常不準時上班,容易放棄,導師要有耐性幫助他們逐步改變。好些能完成培訓的青年,約半數人可找到其他髮廊工作。
他坦言,髮廊首五年均虧蝕,他指這與店舖位置、收費等有關,「後來我們明白不能以為打著『社會企業的髮型屋』的旗號便有客路,於是選擇交通便利的地舖、把收費貼近市價,後來得到熟客認同,生意逐漸穩定下來。」關志康表示,髮廊股東大部分具營商經驗,較易掌握營商實際需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