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喀拉拉教會
(天亞社編譯)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天主教會繼幾年前要求準婚人士參加婚前輔導及性教育課後,如今更進一步,將性教育納入要理課程。
當地敘利亞馬拉巴爾禮教會的埃爾訥古勒姆暨安加馬里總教區,數月前以試驗性質為區內八年級要理班學生推出了名為「啟蒙」的性教育課。總教區要理及德育部主任普恰卡特神父(J. Poochakkatt)向《印度教徒報》表示:「孩子、家長和老師的反應非常熱烈,我們已決定把它納入要理課程。」
在喀拉拉邦,信奉天主教的兒童從五歲起,須於主日彌撒後參加通稱為「主日學」的要理班,為期十年。
普恰卡特神父說:「我們計劃為所有約十萬名學生開設這節性教育課,即每年約一萬人。」到目前為止,逾八千名兒童已參加了在該總教區十幾個地點舉辦的「啟蒙」課。
每節「啟蒙」課為期一天,由心理學家和輔導員以視聽教材向兒童介紹基督宗教觀念中的性與人體、性器官功能之科學剖析、青春期、青少年生理變化,以及成年男女間的性吸引。
課程中還有一個特別環節,探討社交網絡陷阱和濫用手機的問題。
普恰卡特神父強調:「教會認為性是神聖的恩賜。」但他指出:「刻下兒童性虐待事件泛濫,濫用社交網絡和手機的情況非常猖獗,我們的青少年對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性陷阱應有清楚的認識。」
他認為,印度的性虐待和性暴力事件增加之主因是人們對性的無知。他說:「侵犯者和受害者對自己身體和性方面均缺乏認識。我們告訴『啟蒙』課的學生:性是神聖恩賜,不要濫用它。」
「啟蒙」課另一重點是藉揭露有關行為的危機,以制止社交網絡的濫用和青少年性聊的禍害。課堂上會播放短片,其中一個講述一名少女與哥哥在家裡各自的房間內玩性聊卻互不知曉,由此揭露與匿名者聊天的危險;另一短片則講述「未接來電」如何使一個少女陷入困境。
普恰卡特神父說:「在我們的社會裡,性是個禁忌,所以我們對性從來沒有健康的討論。即使夫妻間也不會討論他們的性生活。」因此,這個「神聖恩賜」曾有很多傳說和誤解。
有意思的是,喀拉拉邦天主教會過往對性的看法非常保守和過時,不肯在轄下的高校推行性教育。
不過,當教會得悉性知識的貧乏破壞了無數家庭後,遂於一九九○年代推出了婚前輔導,後來證明它對年輕夫婦非常有幫助。現時,擬於教堂舉行婚禮的人士必須參加婚前輔導和性教育課程。至於許多社區和種姓組織,也為其年輕成員定期舉辦婚前輔導班。
普恰卡特神父說,喀拉拉邦整個社會大致上已認識到性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