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麗珊服務勞工二十載
信徒曾麗珊服務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的勞工牧民中心至今二十年,獲教區頒發長期服務獎,她認為,作為天主的工具,應該幫助工人肯定個人的重要。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勞委會)於一九九一年成立時,曾麗珊是委員之一,一年後加入新成立的勞工牧民中心,成為新蒲崗新設中心的首批員工。
新蒲崗勞工牧民中心開設之初,服務對象主要是鄰近工廠的工人。曾麗珊負責定期舉辦勞工法例講座,讓工人明白爭取個人權益的重要。「工人定時在中心聚會,慢慢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發成立『新蒲崗小組聯席』,維護工人權益。」後來新蒲崗中心結束,但聯席小組的工人仍繼續聯繫,彼此扶持。
之後曾麗珊被派往新設的港島勞工牧民中心工作,服務對象以居民為主,部份為工廠工人。
一生與工人結下不解緣,曾麗珊認為這與她成長的經歷有關,「兒時為幫補家計,借用別人的兒童證(兒童身份證)到不同的工廠工作,小至家庭式山寨廠,大至紡紗廠、毛衫成衣廠等。」這樣她從小明白工人的苦况,當她成為公教職工青年會和勞工牧民中心的職員後,便更加積極地推動及回應青年工人的訴求,這條路一走就是二十年。
「與工人同行」是曾麗珊的一貫信念,「我由童工開始,以至服務工人已逾四十年,見證著香港工廠發展高峰期,至後來工廠北移,工人須轉型或失業,即使我不能直接幫他們找尋工作,起碼讓他們知道有人支持和鼓勵,一起面對困境。」
多年來,勞工界一直爭取全民退休保障,曾麗珊說:「長者在社會貢獻多年,他們應該得到具尊嚴的退休生活。」
可惜的是,政府只肯以強積金回應長者退休保障。明知前路困難重重,但曾仍然鍥而不捨,皆因她認定這是她的職責及使命。
除了服務基層工人外,近年勞工牧民中心也關顧到新來港家庭,希望幫助新移民盡快適應新環境。曾認為:「為工人爭取權益之餘,為不同文化種族推展社區共融也很重要。」
即使工運之路並不好走,但支持著她的是:「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
這段經文成為她多年來工作的座右銘,「既要找到肯定自己的位置,同時向外提倡工人須得到公平的待遇。」
現時使用港島勞工牧民中心服務的人士八成為婦女,以新移民為主,中心舉辦各類興趣課程如英語班等,特首選舉期間進行訪問及拍攝短片,讓他們多認識及融入社會。
七十年代領洗的她,表示認識信仰由「不如意」開始,「小時候覺得任何事也不如意:家庭背景不理想,令我不能上學,很早便要出外工作養家,養成我遇有任何事也會主動尋找出路的個性。」這份不斷尋找的精神,終於令她接受了天主的召叫成為基督徒,更令她感恩的是能以信徒身份服務工人。
望著教區頒發的長期服務獎證書上「忠誠服務獎」五個字,她心領神會:「教會重視忠誠,我更應忠誠對待自己的工作,願意往後一直陪伴工人面對不同的挑戰。」
對於前路,曾麗珊說:「二十年光景瞬間已過,這是一個警號,是時候反省如何令自己更加投入工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