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公教學者山口潔子水彩畫展 談城市發展 論宗教建築
本天主教徒山口潔子(Kiyoko Yamaguchi)來港六年,在中文大學歷史任教建築史,本年一月她在中環的畫廊舉辦了題為「太平山下及其他」的作品展,展出多幅包括宗教建築的水彩畫,讓人在都市急速發展下細味建築的容貌。
山口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來返回日本在京都大學考得博士學位,主修東南亞建築歷史,研究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末期至美國佔領時期的城市建築歷史。
山口喜歡歷史建築源於她兒時成長的地方。「我在日本關西滋賀縣大津市(Otsu)成長,那裡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寺廟和木製的古舊房屋,可幸我只住在戰後的混凝土僱員宿舍,對那些古舊建築所知不多,這反而挑起了我對歷史建築物的興趣。」
發展急速 慢下來的生活
約十年前,山口開始以用水彩畫繪畫歷史建築物,她遊走丹麥、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繪畫當地的建築物。
旅港期間,她亦走遍不同角落,善用自己在建築方面的專業訓練,細膩地把不同地方的建築物繪畫出來。
山口居於新界,看到周遭的環境不斷轉變,特別是一些村落小屋,不時因著政府重建而消失於城市發展當中。至於香港,她慨嘆不少舊建築都被時代淘汰:「我甚麼也做不到,若要繪畫這些村落,只能憑腦海中的記憶。」
「香港這城市發展得很快。我明白地價高昂,政府不會讓土地閒著而不用來賺取收入。但稍稍慢下來,想一想會有甚麼損失也不是壞事。」她說。
以繪畫紀錄香港,她感受到香港是個講求效率的城市,「但似乎過份地有效率,人們為了在短時間賺取更多金錢,效率成為首要。無可否認,部份發展確實與人方便,但背後同時也失去許多美好回憶。」山口說:「快、效率,背後也該講求生活。」
從宗教建築看社區
信奉天主教,又以建築歷史為本行,山口潔子對聖堂及其他宗教建築有著相當的感情,也看到建築物背後奧妙的歷史。
「研究宗教建築,讓我明白不只是人──建築師、司祭、工人造成這些宗教建築,沒有神,人不能達致建築物那種昇華的美。」她說:「換言之,沒有神的帶領,人又深信自己的能力,便會出現一些招惹麻煩的建築,例如是核電廠。」
她又以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在日本長崎的傳教士為例,他們因應社會需要,在宗教建築周邊興建社區設施,以照顧地區的有需要社群,「這是宗教建築群的社區功能」。
來到香港,山口喜見不同形式的聖堂建築,她到訪不同的聖堂,「宗教建築充滿美感,很多時更成為一個地標,建築物的設計,更能訴說出信仰的內容,讓人認識天主。」
山口潔子一月十至三十一日在中環精藝軒畫廊的畫展,便展出了二十五幅建築物水彩畫。她說以水彩作顏料,除色彩豐富外,亦予人有愉快感覺,「期望參觀者能欣賞歷史建築物的美態,體會到本土建築獨特之處。」(高╱明)
山口談信仰生活
山口潔子嬰孩時領洗,源於母親的傳承──她媽媽年輕時就讀天主教學校,後來領洗成為熱心教友,但除母親外,山口所有親戚都是佛教徒。
她慶幸自幼領洗,遇困難也有信仰支持。「我在京都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正值社會經濟衰退,自己攻讀的是人文科學,承受的壓力便更大。校園內不少人都有抑鬱問題。」她說:「可幸信仰和教會幫助了我。我是主日學的青年導師,每週我也返教會和孩子遊玩,這樣我在研究院和學術生涯中領略『正常』的生活。」
從建築到建築歷史,再把優美的古舊建築物繪畫成畫,山口潔子相信是得到天主的帶領,「我深信當我專心繪畫時,不是我自己執著筆杆,而是天主幫助我、導引我。我的作品比以往進步了,但我會祈求天主不要讓自己變得自私勢利。」
目前在港生活,除了教學及繪畫外,山口潔子也有參與堂區彌撒。她形容自己只是半個香港人,現正努力學習語文,期望往後更能融入本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