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馬來西亞設使館

期數
3598
刊登日期
2013.02.0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03 日

(天亞社編譯)教宗本篤十六世決定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設立大使館後,任命美籍馬里諾總主教(Joseph Marino,圖)為首任駐馬來西亞教廷大使。此舉被視為教廷與這個東南亞伊斯蘭國家之間的關係出現意義重大的進展。

教廷一月十六日宣布上述任命時,亦同時任命馬里諾總主教為教廷駐東帝汶大使和駐汶萊宗座代表。梵蒂岡公報並沒有提及設立新教廷大使館一事,但消息人士證實有關安排。

OO二年脫離印尼獨立的東帝汶,是亞洲天主教徒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一百一十四萬多的人口中,逾九十二萬為天主教徒。東帝汶已與教廷建立全面外交關係,並在羅馬派駐大使。

汶萊於八四年脫離英國獨立。這個伊斯蘭國家的人口逾四十萬,其中近一萬九千天主教徒,大多是外來技術勞工;當地教會自O四年起設有宗座代牧區。汶萊與教廷並無外交關係,目前由教廷委派宗座代表。

五十歲的馬里諾總主教八四年進入設於羅馬的宗座外交學院,並在宗座額我略大學取得教會法博士學位。他在八八年加入教廷外交服務處,其後在菲律賓、烏拉圭、尼日利亞和英國服務。

教宗本篤十六世O八年委派馬里諾總主教,在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孟加拉出任教廷大使,由時任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主席陶然樞機(Jean-Louis Tauran)在總主教出生地美國主持晉牧禮。

馬里諾總主教擁有相當豐富的外交經驗,有助他到吉隆坡出任教宗的代表,並設立新大使館。他亦會在馬國服務東帝汶和汶萊。

六成人奉回教
基督徒佔一成

教廷和馬來西亞的雙邊關係出現重要進展,是由於馬國首相納吉(Najib Bin Abdul Razak)於一一年七月與教宗本篤會面,雙方同意建立外交關係。

納吉在會面後表示,馬國之所以同意建交,是因為渴望與梵蒂岡這些思想相近的國家分享經驗,推動世界和平與和諧。

事實上,自從這個多種族和多文化的國家在五七年取得獨立後,教廷就一直與它保持良好關係,因此,對於能與這個東盟和伊斯蘭合作組織的創會成員建立全面的外交關係,教廷甚表高興。

馬國是第一百七十九個與教廷建交的國家。觀察家讚揚這是促進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良好關係的重要一步,不僅在這個有二千八百萬人口的國家,在國際上亦然。

根據馬國一O年的人口普查,逾六成一國民為伊斯蘭教徒。佛教徒佔近兩成、基督徒佔百分之九,而印度教徒佔百分之六。其餘百分之一點三信奉儒教、道教和其他中國傳統宗教;不足百分之一的人表示沒有宗教信仰。

馬國大部份的伊斯蘭教徒來自馬拉族群。馬拉族群屬是國內最大的種族、宗教、語言群體,佔總人口一半。《聯邦憲法》界定馬拉人為信奉伊斯蘭教、說馬拉語和遵守馬拉習俗的人士。因此,宗教議題和政治經常摻雜了種族優越感。

馬國有近九十三萬天主教徒,他們享有宗教自由,並積極參與教育工作和醫療服務。

儘管馬國天主教會致力於與其他宗教團體交談,但至今仍未能公開與伊斯蘭教的官方代表對話,因為後者對與其他宗教人士交談一向態度謹慎,他們認為既然馬國是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就不能與其他宗教看齊。

由於政府的伊斯蘭化政策,教會至今仍面對嚴峻的挑戰。法律禁止其他宗教人士使伊斯蘭教徒皈依另一宗教,但在政府學校和大學,非伊斯蘭教徒學生被遊說入教的情況卻很多。同時,在馬國設立非伊斯蘭教的崇拜場所亦受到限制。

此外,學校、國家機構、軍隊和政府部門存在宗教和種族歧視。與混合宗教婚姻、兒童和伊斯蘭教法庭有關的問題亦時有發生。當局對出版刊物加以管制,以馬拉語和伊班語印製的《聖經》曾經被扣押,因為非伊斯蘭教徒被禁止使用「亞拉」等宗教辭彙。

教廷期望在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和派駐大使後,能與馬國當局就這一切事宜展開建設性對話。 

取自:Vatican Insider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