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節 儉
當收到公教報主編給我這題目時,真不知道如何發揮,因為我沒有「綠色傳人」的特質。我看過徐錦堯神父網上教導如何節約用水的秘訣,也知道鄭生來神父推廣的「綠色文化」,但始終我還是局外人。
我小時,算是「貪靚一族」,但無奈家境清貧,被迫「節儉」。進入修院後,當然修心養性。我第一位認識的神父,是位意大利人。由於是輔祭,我能近距離接觸他。不少穿著的衣服,有曾修補的痕跡。這是最理想的身教。
我曾經分享過,每年兩季,把不常用的衣物送往舊衣收集箱。今年,我把別人送給我的新衣物,全送給聖神修院。
天主創造的世界是美麗的。節儉的生活是美化生活環境的代名詞。聖母軍手冊論及開會的環境時,應是簡約、和諧及配合祈禱氣氛。
耶穌雖不屬於富有人家,但他穿著的長衣是沒有縫補過的,因此兵士們要抽籤。
為了要身體力行,我決意要花些時間,把辦公室作更簡約的調整。
和我一起共事的陳永達神父,是節儉的活教材。每主日,他不跟我們一大伙人出外吃飯,他的理由是受不了味精,實情是他把隔夜的飯菜吃光。這也是他嚮往德蘭修女靈修精神原因之一。老實說,他的家族屬於中上人家(他的一位叔伯是國會議員),這節儉的美德,一方面來自父母的教導,更重要的是來自個人的修為。我有幸與他共事。
節儉亦不代表「寒酸」。聖維雅納任本堂時,要求祭衣及祭台裝飾一絲不苟。他說:「屬於天主的事物,應是頭等的。」
另一極端,不少人追捧「名牌」。結果,不少擁有的東西,都是華而不實。「名牌」的開始,創作人流了不少血汗,這創業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只追求「名氣」,是本末倒置。
不少人亂買東西,只是為填滿空虛的心靈,得物而無所用。實質上,是因為心靈上已沒有天主的意識。我們生活的環境,已受物質主義所支配。唯有對 「物質主義」說不 ; 更積極的方法,是學習聖本篤的靈修方式,即把工作與祈禱合而為一,特別是在工作中,勿忘我們仍然是與主相遇。我們的身、心、靈,同時是與天主及近人互為一體的。
• 本欄作者:伍維烈、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黃潄芳、黃鳳儀和譚錦榮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