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大學教授譚傑志神父

期數
3598
刊登日期
2013.02.0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03 日

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的教授譚傑志神父晉鐸前曾受醫學訓練,他近年時有來港主持講座。以下是教區生命倫理小組早前訪問譚神父,談論有關公教醫療的課題。 

問:天主教傳教士於何時開設醫院並提供護理設備?為甚麼?

譚神父:很少人知道(在西方的)醫院其實是天主教創立的。早在羅馬時代,匿藏的基督徒已開始照顧那些受傷的士兵和鬥獸場鬥士。當基督宗教成為合法宗教後,他們將這份關懷延伸至收留陌生人和客人屋舍的病人。這傳統延續至朝聖者、貧窮人及病者居住的修院。

第一所類似今天的醫院由教宗英諾森三世在中世紀建立,成為全球醫院的雛型。而第一所醫學院亦在差不多時間在意大利成立。那時,醫院由修會營運,他們要遵守一條特別守則,就是「病人是主人,而那些提供服務的是僕人」。當時主要由神職人員、隱修士及修道人照顧病人,他們的照顧不僅涉及技術,更顧及精神和牧民方面。在十六世紀,醫生須先作告解悔罪,才能治療病人,因當時的人認為靈性的問題若未解決,天主不會醫治肉體上的疾病。 

問:你認為天主教醫院的核心價值是甚麼?

譚神父:核心價值就是基督信仰所包涵的,即以行動去見證愛與慈善,如福音要求:「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耶穌所說的,就是當我們看見一些不及自己幸運的人時,便有責任如同關心基督般去關懷他們。這價值對於古羅馬世界而言是個徹底的變革,當時普遍認知是,我們只須關心最親近的親戚或有能力付錢的人。這份仁愛精神令基督宗教發展迅速。基督宗教的互助精神就是待人如鄰人、姊妹或需要幫助的家人。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已接受這人道準則卻沒有追源索始了解它是源自基督宗教。不過基督宗教的理想更為深遠,加爾各答的真福德蘭修女及仁愛會修女讓我們看到對病人及垂死者關心的最徹底例子,她們不止照顧病者肉身需要,更關顧他們靈性上的渴求。這無條件的愛護照顧是天主教醫療牧靈工作的象徵。 

問:天主教醫院與其他醫院有何不同?

譚神父:天主教醫院強調病者也是人⋯⋯核心價值就是人自受孕一刻到自然死亡也有其尊嚴。一直以來,有關胎兒身份及其倫理狀態備受爭議,但在天主教訓導中,生命最初的發展階段亦被視為人,必須予以尊重。我們每個人均曾是胚胎,而病人作為人,我們須尊重他們生命裡各方面的尊嚴。當涉及性和生育的範疇時,這尤為重要。教會有關墮胎、家庭計劃、絕育、人工受孕及安樂死的訓導清晰而一致,重要的是天主教醫院秉持此見解並積極加以提倡,這不是禁止這禁止那,也正面保護著人的共同尊嚴。 

問:如何在天主教醫院提倡天主教精神、價值及倫理,尤其是在香港這地方?

譚神父:最重要的是擔任醫護人員的信徒須明白、接受並確信以上的天主教理念。我們希望真正為病人的好處著想,並從整體包括肉體和靈性上照顧他們,要達致這目標,須在培育工作上從神學、哲學、生命倫理學及靈修方面著手。今天,人們較易受個人見證感染而非受言語說服,以往修道人、神職人員擔當見證角色,但隨著聖召減少,今天須委託教徒去擔起這任務,以向病者及垂死者展示天主慈愛的容貌。 

問:今日天主教醫院面對的最大挑戰是甚麼?

譚神父:現代的醫院變得專門,須要專業的財務管理,這導致某些服務被終止,而開展更多尋求利潤的服務、與其他醫院合併或接受政府資助。此舉會與天主教服侍窮人和不幸者的使命互相衝突。現實中,一些醫院為維持其天主教身份,不會拒絕那些沒有保險或無法負擔費用的病人,最後醫院會因財政不穩而結束或賣盤。

這關係到另一個挑戰,就是人們認為以科學為本的醫藥,較人道及靈性上的關心照顧更為重要。醫院成功與否亦往往從醫院大小、技術及治愈率去衡量,而不是取決於能否關懷病人整體需要。此外,醫院裡的院牧、神父和修道人減少亦進一步沖淡天主教身份。 

問:平信徒可怎樣在天主教醫院支持牧靈工作?

譚神父:平信徒蒙召去延續基督在醫治及宣講方面的使命。在醫護處境中見證天主的愛,既是慈悲的工作,也是分享信仰的媒介。我們以生命經驗天主的愛,從而流露出愛與關懷,這足以傳揚福音。信徒若有渠道去透過義務工作奉獻時間和精力,便能夠支援牧靈工作者。 

問:你對於天主教醫生、護士、牧民工作者及香港的天主教醫院彼此間的合作有何建議?

譚神父:團結就是力量,這些本著共同價值的天主教團體可以在共通的平台上合作,這能鞏固所屬機構或團體的公教身份。他們可以分享教育資源、意見,互相鼓勵。這份交談讓他們在不斷轉變、價值與教會不一致的世界中發出強而有力的聲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