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自由黨推動失業綜援設立申領期限
自由黨於一月三日發表研究報告,表示逾七成的巿民支持該黨要求為十五至五十九歲失業綜援人士設定最多兩年的申領期限。該黨並於全港各點張掛橫額高調表明應杜絕濫用綜援「養懶人」,認為四肢健全人士「不應貪」;新任特首於一月十六日施政報告中亦提及「有認為政府應檢討現時綜援在提供安全網及鼓勵有工作能力人士就業之間,是否取得適當平衡」。自由黨的倡議獲得新政府的重視,加上建議得到大部份市民的支持,設立申領年限似乎將會遇到較少阻力。
外國以失業保險形式存在的社會保障,失業時可領取工資的七成至八成,才規定失業人士領取的年限。香港並沒有僱員供款性的失業保險制度,綜合保障援助是香港僅有的社會安全網,進一步收窄本身已極其有限的安全網,將會令無數的家庭推向深淵。
現時全港只有約兩成的失業人士申領綜援,當中的年齡中位數為四十九歲,超過六成的失業綜援領取者學歷為小學或以下。二O一二年十月失業綜援的個案只佔整體的百分之九點七,每年所謂濫用的個案(被判刑)僅佔總數千分之一。自由黨在這研究中粗疏地對照失業率的下跌與失業綜援佔整體綜援回落的比率(回落速度不及失業率的下降),然後簡單立論「或已養成了一種惰性或依賴心理」。其實,兩種下降的比率具有不同的變項,根本不能直接對照,自由黨卻大張旗鼓地張掛橫額,進一步無理地標籤領取綜援人士。事實上這些標籤也同樣貼在年老、單親、健康欠佳、殘疾、低收入綜援領取人士。有論者認為,自由黨此舉是希望在最低工資實施後,將這些有就業困難的人士推向較難聘請僱員的低薪勞動市場。
筆者理性上知悉社會安全網不應設立領取時限,但仍不期然浮起這些社會論述中對綜援人士的刻板印象,我好奇這些刻板印象為何也殘留在筆者的腦海中(無怪乎該研究得到那麼多人支持)。當筆者祈禱細心反省這些刻板印象的來源時,發現努力工作的自己將自己所重視的價值(努力工作=有價值)放於別人的需要之上,因此這些別人未能命名的需要一刻之間被自己的刻板印象戰勝了,這令筆者十分驚訝。筆者相信大部份人均認同努力工作是一種美德,社會上絕大部份人士都正在努力扮演社會上期待自己的角色:努力工作;與此同時,這些失業綜援領取者在人們心目中,都是沒有面貌沒有聲音的人士,他們的需要沒有被聆聽,可悲的是他們及其家庭現在正被進一步推向一種更深的絕望。
教會社會訓導彙編是這樣描述優先關愛貧窮人的:「這是一項抉擇,也可說是基督徒履行愛德的首要特殊方式……程度視乎他如何勉力效法基督的生活。對貧窮人的關愛,以及這愛在我們身上所啟發出來的決定,不得不包羅大批飢餓者、物質匱乏者、無家可歸者,以及那些對於未來絕望的人。」祈求天主能將有需要人士的面貌、聲音重新浮現於人們的心目中,以開放的態度為絕境中的朋友帶來關懷與希望,停止讓這些刻板印象控制內心,注入基督的光。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供稿
http://dpcwkln.hkccla.org.hk/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