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台灣輔仁大學陳德光院長

期數
3599
刊登日期
2013.02.08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10 日

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德光說,宗教交談幫助華人基督徒發掘自身文化的傳統,讓信仰更貼近生活。

陳德光早前到香港宣傳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課程招生事宜,行程中他對本報說,台灣這宗教多元的社會是研究及從事宗教交談課題的理想園地,讓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證。他說,宗教交談能夠推動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對話,促進信仰本地化。

這位宗教學學者專研舊約聖經、比較宗教學、生命教育等,他說「比較宗教學幫助他發掘中國文化與傳統信仰的優點」,事實上中國文化的優點可以在華人社會為基督信仰補足。他認為,批判應建基於充分的認識,華人不應隨便捨棄自身文化。

陳德光稱,這種宗教交談不局限於學術層面,也能夠轉化信仰。

談到歷史脈絡,他說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揚過程中,一直致力與中國文化溝通。他指明末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不但帶來知識,更透過徐光啟家族建立了代代相傳信仰的傳統:「徐氏立下傳統,子女信奉公教,也為教徒身份而光榮。」

他說中國文化重視家族感,讓他更珍惜自己的公教徒身份。他在薄扶林公教村「太古樓」成長,家中六代人奉教,也出過神父,他說感謝祖先傳承這份歷史認同和信仰的根。

這位來自香港的宗教學者更是聖神修院前修生,他一九六四年進聖神修院,七四年申請離開。

他說歷屆修生於二O一一年舉辦重聚活動,讓他非常感動,也憶起昔日光景。「修院保送修生到輔仁大學接受神哲學培育,我與同學七○年赴台讀哲學。」他說:「但是,我想越過這道牆看看世界。」他說最初只想暫別修院,之後返回修院或加入修會;惟最終決定透過學術工作,以在俗身份光榮天主。

他離開修院後在輔大繼續修業,七五至七八年讀神學,成為當地首批念神學的平信徒;八八年成為比利時魯汶大學宗教學博士。

目前他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任教(神學院現屬教廷),學生包括神父及修士,他說教學工作順利,但也發生過一段小插曲:「有修士學生在教學問卷質疑,為甚麼不找神父教授舊約聖經?」他說台灣在平信徒神學培育方面不斷發展,七十年代在學院接受培育的平信徒不多,現在平信徒念神學的氣氛即比以往開放,有關方面更為他們設立獎學金。他說聖博敏神學院主要培育修士和修女,亦為平信徒提供神學課程。

他表示,教會發展平信徒神學培育能夠從中推動「教友職務」,關鍵是教會有否足夠職位或崗位,以及平信徒要對自己有要求;他說台灣籌備開設終身執事,也開拓了另一條培育路徑。

談到其另一研究專長生命教育,他說這學術進路讓有或沒有基督信仰的人士以普遍人認同的原則溝通,共同探討生命價值,肯定靈性生命對人的重要,與基督宗教殊途同歸。

陳德光喜愛中國文化,視國粹為興趣,精通古琴等藝術,他亦把這份尊重傳統的思想延申到信仰生活,他說:「愈來愈少人懂拉丁文歌,輔仁大學團體每年的子夜彌撒,都會詠唱拉丁文聖歌。」他說昔日修院的培育為他打好拉丁文聖樂根底,種種經歷讓他在藝術修養和宗教研究方面播下種子。(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