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易不取難:回看信仰路

期數
3598
刊登日期
2013.02.08
作者
孫蘭孝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03 日

某主日彌撒講道中,神父邀請教友細數一下自己的不同身份,於是我也在心裡暗暗數算自己的角色身份:「N無人士」、「剩女」、「宅女」⋯⋯再想下去幾乎污染了腦海中耶穌在約但河受洗時,有鴿子、流水淙淙和愛音輕喚的美麗圖像。但最終湧現出來的,始終是我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尤其本年更是我領洗二十周年這一個不可多得的身份。

回顧那年的慕道班,是神父親授的小班教學,氣氛凝聚充實,而且當中有兩個聖經片段至今仍十分深刻:分別是撒瑪黎雅婦人及真福八端。撒瑪黎雅婦人在井邊與耶穌相遇並展開連番對話,正正透視了問道者踏上信仰之旅的心路歷程;至於真福八端,當時正值釋奧期,神父邀請我們這些剛領洗出塵不染的新教友分享,我深刻記得自己取易不取難,說:「神貧,我一定做不到,飢渴慕義或者有少許把握。」神父聽罷,也認同我這份切合實際的坦白心態。二十年來我貫徹「取易不取難」的心態,我也一心追慕聖女小德蘭的芳表(但我的主保聖人是St. Rita),只怕來不及在微小事情上做好。

至於在信仰生活上的陶成,也有兩段小插曲。當時的主任司鐸訓示我們這些準候洗者的,一定要懂得念信經,於是,我每晚鞭策自己背誦一小段,當我正式成為教友參與感恩祭時,我也可以琅琅上口;二十年後的今日是普世教會的「信德年」,周而復始的誦念信經,坦白說,我現時所參透的經文內容並不會比二十年前多,但起碼每一次誦念時,都讓我與天主那份獨特的關係變得成熟和自覺。此外,猶記得九十年代初,當時尚未有普及版的「平日彌撒經文」系列,當年參與平日彌撒時所用的是「感恩祭典」,為我這個在禮儀上只是稚童智商的人而言,要費點勁才跟得上禮儀的節奏,我心裡不時抱怨:原來參與一台感恩祭是如此艱辛的!

昔日為我領洗的神父所寫下的叮嚀,至今一直銘刻於心:「要勤讀聖言,免讓自己成為一個貧血的基督徒。」這份叮囑也讓我沿途把握住與天主那份歷久常新的關係,而且一直以來,我也遇過為我傳道、授業、解惑的神長:他們授予我祈禱讀聖言的錦囊,讓我對聖像畫情有獨鍾;他們開啟我禮儀的視野,讓我點點滴滴浸潤於在地若天而矢志追隨基督;更有陪伴我跨越幾許磨難和哀傷的善牧,以及教導我如何處世做人的同行者。誠如聖十字若望所言,信德是基督徒與天主結合的一份內在而又首要的經驗,這份獨特的恩賜更需要教會及其各肢體共同努力去滋養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