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青年入讀大學比率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一月三十一日發表研究結果,指出過去二十年來本地大學學額雖然增加,但貧富家庭子女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差距反而擴大,研究員建議應為清貧學童提供額外資源,保障他們得到大學教育的機會。
這項由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副系主任周基利教授負責的調查發現,富裕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比例,是貧窮線以下家庭子女的三點七倍。(見左表)
學位增多 差距擴大
周基利教授根據政府統計處提供的一九九一和二〇一一年人口普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於二〇一一年,生活於全港收入最高一成家庭的青年,入讀大學的比例逾四成八;相較生活在貧窮線(意即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以下家庭的青年,入讀率為一成三;前者是後者的三點七倍。
參考研究結果,在一九九一年,貧窮線下的青年入讀大學的比率為百分之八,富裕家庭的青年為百分之九點三,當年兩者的差距是一點二倍。
周基利教授指出,本港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由九一年的零點四七六,升至去年的零點五三七,貧富差距正日趨嚴重,「公平的教育制度過去一直是香港改善階層流動的有效途徑。但社會過往忽視對貧窮兒童的支援,導致教育未能發揮應有的脫貧功用。」
研究亦發現,來自完整家庭、父親有較高學歷和自置居所的家庭,子女入讀大學的機會較高,此趨勢且有擴大跡象。
研究指出一個值得留意的現象,是貧窮線以下家庭的青年,就讀學位以下的專上課程(如副學士)的比例(百分之三十),則較最富裕的一成(百分之廿三)家庭為高。研究員指這顯示基層家庭家長普遍明白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
直資校門檻高
或加劇貧富懸殊
教院的新聞稿引述周基利指出,近年愈來愈多名校轉型直資,學費門檻相對較高,令不少清貧學生卻步。他擔心,教育「貴族化」會影響階層流動,進一步加劇本港的貧富懸殊問題。
對於本地對設定貧窮線的討論,教院的周基利教授建議仿效外國,在家庭入息以外,採納更多準則作為釐定貧窮的指標,例如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指數、小學及中學的成績、升讀大學的比例,以及雙失情況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