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天主教訓導:同性戀(四)

期數
3601
刊登日期
2013.02.22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24 日

「後天」學派的理論

後天說更願意論證女同性戀的現象。後天說的共同主題是,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都必須協調「男性特徵」的不同方面。因此,不論在男人或女人身上,同性吸引是源於無力深入地理解或信任作為男性的不同方面。

在後天說陣營中,有一位廣為人熟悉的倡議者,就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是精神學科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創立人。佛洛伊德首先假設男人受同性吸引,這可能源於有一個沒有父親或父親是疏遠,而且母親是專橫的和/或使人厭煩的。這段時間以來,佛洛伊德的名聲受到影響,但後天說陣營保留他對同性戀起因提出的基本模式:孩子與父母之間破裂的、衝突的和失敗的關係導致同性吸引的發展。

後天說提出理由說明,這種失敗在男孩對自己是男孩子的理解造成創傷,並且覺得自己身為男孩而沒有得到完全的愛和重視。這理論堅持,在某些男孩子身上,這創傷可以使他們覺得自己大體上與其他男孩和其他男性之間缺乏連繫。持久不斷地缺乏連繫,可以變成一種對情感和關係親密的渴望、強烈的渴望。在某百份比的男孩子身上,他們強烈渴望從他們與其他男孩和男人的最密切關係中的情感親密,在青春期來臨時,這渴望變成藉性關係來表達。因此,根據後天說,男性受同性吸引不甚與男人的性衝動相關,而是涉及一種與其他男性親密連繫的渴望,並找到在早年不能得到某程度上的親密接納。

在女性身上,後天說提出理由說明,關係的失敗是類似的,但其相互作用(dynamic)略為不同。由於父親死亡,或遭遺棄或虐待而沒有父親的女孩子,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未能從父親那裡肯定她們作為女孩子的身份。她們也可能對男性產生完全的和深切的不信任。後天說提出理由說明,隨著她們成長,其他受虐待或遺棄的經驗可以使潛在的困難和混亂惡化,並逐漸受同性吸引,作為防衛或力量的方法。

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同性吸引也有分別的;只有少數女性出於政治或社會動機而表明自己是女同性戀者。在男同性戀方面,這大體上是不知道的。

批評後天說的人好像批評先天說的人一樣,他們指出,假如後天說提出同性戀成因的理論是正確,那麼,為甚麼它們不符合所有情況?那些證明與父母保持良好和穩定的關係的男同性戀者又怎樣?或者,相反地,那些經驗過父親遺棄或疏遠但沒有經驗同性吸引的男人又怎樣?評論員表示,正如遺傳模式只為一部份人提供答案,所以,後天說也未能涵蓋所有情況。

還有一個更近期和流行的跨學科理論。這理論認為,在男女身上出現同性吸引,很可能基於大量不同的理由,也許好像男女那麼多。事實上,有些男女對同性吸引有著遺傳傾向。如果適當的家庭及關係狀況存在,同性吸引便會顯示出來。但是,這些擁護者指出,人類不僅是科學公式的整數,所以,要完全理解遺傳基因和經驗的混合如何導致某些男女經驗同性吸引而其他則沒有,實際上仍是不可能的。

 

莫里遜作╱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