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審視

期數
3601
刊登日期
2013.02.22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24 日

我們生下來就活在某種文化場域。文化乍看是個龐大的知識堆積,但內在亦有簡約和易明的一面,人怎麼抉擇,非關學識,全在意向。莊子早有「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之嘆,經二千多年的積聚,你我即使在茫茫書海選個最小的範疇來讀,皓首窮經亦可能不得要領。但人進入某個專業,只是把大千世界的某一環當作一個細胞的橫切面來剖析,事物的整體卻包羅了無數這樣的細胞,且還不斷因相互作用而演化,人的所知所識便常有如瞎子摸象。且專業學養和能看透這世道及自己的人生是兩碼事,文化不一定只指前者,後者往往才是關鍵。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許多人會說,人生有甚麼好審視的?誰不是日求兩餐夜求一宿?但人若只為活而活,那些爛船還有三斤釘的大亨就不必自殺。而從來也極少有人因缺衣短食而自尋短見。人不對這世道和自家全然失望,是不願死的。我們其實都要感到活得有意思才能好好活,不思索自家的人生是否有問題的人,問題反會接踵而來。人最容易陷入變態和扭曲,陷入多深和讀過多少書無關。能讀書而卻不關心自家的心靈,並不聰明。

審視自家的人生就是關心自家的靈性。除非你承認自家除肉身之外便一無所有。傳統的西方智慧說若失掉靈魂,即使得到全世界又有甚麼好處?我們的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現代心理學則說人要有健康的身體先得有個健康的心靈⋯⋯這不錯都是老生常談,卻是我們文化的內核。都說這是個浮躁的時代,但不必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如果你熟悉歷史,便知人的善性和劣性都古今中外如一,只不過在適當的氣候下,某些以前或別處沒機會飛揚跋扈的,當下可盡情萌發罷了。人的浮躁與否和教育有關,但和某人持甚麼學位能拿到多少薪津無關。如果我們承認人不過是文化動物,那麼,陶成諸色人等的背後其實便是各種不同的文化。我們的教育基調是世俗主義的。世俗主義的極致便是市井文化。一個努力排除正統信仰陶成的教育框架對市井文化是毫無抗拒能力的。

人要活得還像個樣子,從來就不易。朋友說,每天有那麼一點解惑後的清明與聞道中的喜悅就好。我說,每天有「那麼一點」,加起來就不得了,懂得這樣想的人是有福的。但,可知這是世上最奢侈的願望?許多人困擾了一輩子卻一無所獲。蘇格拉底原來醉心的是自然哲學,是悟通了這「一點」,才成為我們所知的蘇格拉底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