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角色

期數
3602
刊登日期
2013.03.01
作者
陳麗娜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03 日

大年初五晚,電視播出港台節目《議事論事》,邀請不同政見人士討論議會內外分化情況,其中以「愛護香港力量」發言人陳淨心的言論最出位,出現了節目史上的第一「嘟」,有關片段在網絡世界中瘋傳,亦引起各界討論「嘟」走的是那一個字。其實嘟走那一個字只是花邊新聞,僅可作為茶餘飯後的笑料,反而值得討論的是她對言論自由的看法。她質問主持人「港台的立場是否支持港獨?容許港英旗出現是誤導市民,以為港獨有討論空間,從而導致香港分化、矛盾激化」。她強調香港電台是香港特區的公營電台,「你可唔可以在CNN搵個人去講加州獨立?」

其實陳淨心對港台的質疑,亦反映了建制派的看法,他們不滿港台電視節目及電台經常出現批評政府施政失誤的言論,如徐四民曾在北京批評港台的節目《頭條新聞》。一九九九年七月,中華旅行社總經理(實質上是台灣駐香港代表)鄭安國應邀到香港電台在《香港家書》節目中解釋「兩國論」,其言論及香港電台均飽受建制派抨擊,包括當時的中國副總理錢其琛和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當時的港台廣播處長張敏儀發表聲明,表示任何人在香港生活,只要不觸犯法律,都有言論自由,在節目播出三個多月後,一九九九年十月,張敏儀就突然調職派駐日本東京經濟貿易首席代表。

是次《文匯報》亦有文章批評港台不能以編輯自主為由,邀請「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組織的發言人陳梓進出席討論,認為這不屬言論自由範疇,而是公然協助宣揚「港獨」,作為一個公營電台,這些行為是不能容許的。由以上事例反映出,他們理解港台是靠公帑營運,是政府的喉舌,理應維護政府立場,而不是事事批評。為此,他們一直想將香港電台變成官方喉舌。

二OO六年一月十七日政府成立「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檢討公共廣播角色,決定港台前途。最後,行政會議於二OO年決定維持港台公共廣播機構身份,由特首委任的「顧問委員會」監察。公布列明《香港電台約章》,給予港台編輯自主,港台恪守的編輯方針,包括準確發放具權威資訊,持平反映意見,不受商業及政治影響等。

由此可見,港台的營運經費雖來自政府,但它作為公營的廣播機構是有一定的角色和任務,而非建制派視之為的「官方喉舌」。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給「公共廣播」的定義:「公共廣播服務是由公眾製作、資助和監控的廣播事業,並以服務公眾為目的。公共廣播服務並非商營或國營的廣播服務,不受政治干預和商業壓力所影響。透過公共廣播服務,公民可獲得資訊、教育和娛樂。如能保障意見多樣化、節目多元化、編輯自主、有適當資金、具有問責性和透明度,則公共廣播服務可作為民主的基石。」

港台毋須有政治立場,但必須努力做好公共廣播的工作,針砭時弊,批評和制衡政府和權勢,保持各層級人員的編輯自主,充分尊重和落實言論的自由,促進節目形式和風格的多元,確保意見尖銳的個人意見節目,滑稽諷刺的風格和形式,都應有其存在的空間。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