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積厚

期數
3602
刊登日期
2013.03.01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03 日

每個人都有張嘴巴,都能說。若他識字,便能寫。但很少人知道,這兩者要得體可不容易。魯迅在《野草》裡說:「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那是如椽大筆的經驗之談。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我們的祖先一早就知道,文字一出現,世事便進入了另一天地。從史實看,文字確可「驚天地,泣鬼神」,人有寸進始於觀念更變,離開文字就難成事。宋儒愛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其實,我們能知孔孟老莊,都拜文墨所賜。沒有孔夫子,也許會出另一位把商周道統述而不作的夫子;但若無文字,一切靠口耳相傳,眾口鑠金,文明就會是另一樣子。但史實也提醒我們,人發明了語言和文字,也是說謊和耍咀皮的開始。一部文明史,每個環節都少不了真話和魚目混珠的大兜亂,且常理一走偏鋒便離荒謬日近,是以昔人才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甚麼怎麼寫,不可造次,也是以懂得愈多的人愈不敢輕易說話。有時上網見幾乎全世界不甘寂寞的人都在「微博」之類的言論市集上七咀八舌,由明星產子到政要醜聞不一而足,想起柏拉圖說「智者說話是因為有話要說,蠢人說話是因為想說」,不禁會心一笑。

讓所有人都有發言機會是好事,但人生苦短,天天泡在唾沬海洋裡度日,靠這樣的呼應迴響來證實自家存在,是否有點可憐?以舞文弄墨為樂事者大不了只是文壇宵小。在公眾場合最能喧嘩打鬧的大多是平素很難引人注目的人物,勇於發聲不過常是自卑補償。一個人口水太多,常不因善於說話,而因不知收歛。傳說有某滔滔不絕的富家子要跟蘇格拉底學演說。蘇老頭子說,我得收你兩份學費,先教你學會閉嘴,然後才學張嘴。不善於說話,古時叫「訥」,不是缺失而是美德。明儒說「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時下的標準似乎相反,這許多年,當時得令者誰不醒目白相?時下有做大人物壯志者誰不口舌便給,辯才無礙?《新約》裡耶穌罵法利賽人為粉刷的墳墓,是因為他們只圖令人看著光鮮,把先賢傳下的正道變成冠冕堂皇的程式和話語,還以此為天條,動輒定人死罪。誰都知道,道理不是拿來說,而是要行的。沒有誰規定誰定要做正義或真理的朋友,但若志不在此,何苦天天以噴口水為能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