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自在】活化工廈

期數
3602
刊登日期
2013.03.01
作者
曾麗珊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03 日

未來,當你乘搭港鐵進入柴灣站時,可能會有令你眼前一亮——全港碩果僅存「H」型徙置工廈將變成首個公共屋邨。去年行政長官梁振英推出十項穩定樓市措施,其中第5項的短期措施涉及將柴灣工廠大廈改建,同年九月底房屋署正式將這座超過五十年的柴灣工廠大廈關閉,並計劃改建可供一百八十個單位的公屋,給予單身人士或小家庭入住。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於立法會表示,計劃將柴灣工廈改建為公屋是為回應地區人士對保育訴求,也是有助減少輪候公屋的數目,預計可於2015年完成改建工程。而古物諮詢委員會已將柴灣工廈納入新增古物項目的二級名單內,即建築物具其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並評估工廈改建公屋仍然保留其原有的特色,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古物諮詢委員會將於改建工程前完成評估及有關批核,以確保改建項目符合保育的目的。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計劃改建後,將預留工廈新公屋地下,作為開設香港工廈歷史展覽館、或文化藝術空間;以及讓青年人創業、或給予具特色的商舖經營等。計劃的構想是區內居民多年的意見,他們希望政府能將工廈空置的單位租予區內人士使用,或以廉價租金給予非牟利團體開辦社企,以促進社區經濟,協助需要照顧家庭的婦女和有就業困難人士的工作機會,只是政府一直沒有認真考慮社區人士的需要。由於柴灣工廈佔地面積不大(四平方米),但它位置與港鐵只是一街之隔,交通十分方便,是該區的「地王」,相信改建公屋後的地舖競爭會十分激烈,房委會怎樣分配和使用﹖如何達到文化保育兼顧公屋住戶的需要﹖這一切都沒有交代。

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一九九八年施政報告為加強對青少年服務,建議用九億元將柴灣社區中心重建為青年發展中心(即青年廣場),計劃出台隨即被社會人士強烈批評為浪費資源。最終興建共耗費七億五千萬,政府承擔五億多,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捐助二億元,興建時間原定用五年完成,但從開始清拆柴灣社區中心到青年廣場正式啟用長達九年,除了計劃的預算錯誤,在管理和營辦模式亦多番修改,結果青年廣場的管理及營辦權外判給新世界設施管理有限公司。青年廣場開設至今仍嚴重虧損,使用率偏底,其中的因由是它的發展目標與區內居民和青年人的生活需要與期望落差甚遠。

改建工廈為公屋計劃,政府有必要公布改建工程的具體內容,到底改建工程和日後維修保養要耗資多少,以及具古跡價值的公屋管理模式,不應只有改建計劃的概念。政府應汲取青年廣場的經驗,不可只為滿求政治目的而缺乏長遠計劃。

期盼活化後的工廈新公屋,它不只是香港工業時代的集體回憶,更是一個讓傳統具特色的小型工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地方,亦是促進居民參觀的好去處。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
http://dpcwhki.hkccla.org.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