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基督的大使

期數
3603
刊登日期
2013.03.08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10 日

以色列子民在離開埃及為奴之家時的倉皇逃命,與今日第一篇讀經《若蘇厄書》所描述的,在耶里哥平原上躊躇滿志的情況,是不能較量的。「逾越節次日,他們吃了當地的出產,即在那一天,吃了無酵餅和烤的麥子。他們吃了當地的出產的次日,『瑪納』就停止了。以色列子民既沒有了『瑪納』,那年就以客納罕地的出產為生。」(蘇五1112)離開埃及時,梅瑟為他們舉行了逾越節,現在漂泊完了,若蘇厄又同樣為他們舉行逾越節,意義明顯,就是要他們反覆思量:這些客納罕地的出產,是他們播種耕耘的嗎?一路上,救拔、養活他們的又是誰?

我們也該撫心自問,從我們祖先,繁衍至今,有多少人不是從憂患中走出來的?有多少是憑一己之力達至安全的?現在可以安頓下來了,我們就與當日的以色列子民無異。且看今天,中外那一個社會不是在制訂法律時,想盡方法,背棄神明?那一個民族不是在生活中,踐踏傳統的價值和道德規誡?我們人到底想走到何處去?甚麼時候才懂得回頭?

今日的福音,誦讀的是《路加》所記載、主耶穌講述的一個比喻。這比喻每次讀來,意境仍新。除了從浪子的叛逆作深切反省、為長子的失落而嘆息、想像慈父的胸懷而有所感觸之外,也不要忘記比喻開始前的那幾句導言:「那時候,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聽他講道。法利塞人及經師們竊竊私議說:『這個人交接罪人,又同他們吃飯。』」(十五12)與人交往、同餐共食,就是生命共同成長的標記,當中也包含著欣賞、接納、甘於為友。說不定有這麼一天,我們去到主前,發現天國的筵席竟也包括許多我們一向厭惡、鄙視,水火不能共容的人,我們會有多難受、怨憤和無法理解?我們不能不悚然以驚,要為將來可能看見的難堪局面作好心理準備,要在法利塞人和經師們當中,看清自己的影子。

不論那一個兒子,其實甚麼都不是他應得的。小兒子哪裡來的「應得的一分家產」?大兒子有甚麼理由認為「小山羊與肥牛犢」都該歸他?一切都是父親的,猶如曠野中的瑪納和活泉,客納罕地的出產,都是天主白白賜予的。

父親的包容,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大家在他的愛內團聚。他著急的不是兒子的告罪,管他發的是上等還是下等痛悔?父親關懷的是兒子的尊嚴和安全。談論誰對誰錯的,最終只會自貶為街外人,只有奴僕喜歡計較。與慈父同在的兒子,才真正擁有一切。因此父親出來勸解大兒子,叫他進去,不願他在外面冷凍、饑餓、自苦自憐。

「善」並非只屬一種外在行為。法利塞人和經師們沒有偷搶劫殺,但總麻木不仁;他們沒有疏懶,但卻像個觀眾;他們謹守規條、沒有行差踏錯,但從未欣賞過上主的甘飴慈祥,所以會對耶穌的「出規」,竊竊私議。

主耶穌的與別不同,不只是祂無罪,而更是祂願與我們罪人為友、為兄弟。因為天主「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他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格後五21)四旬期的悔改更新,不只是齋戒、克己和祈禱,也特別強調愛德工作,其中自然也包括《格林多後書》所指出的:「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犯,且將和好的話放在我們的口中。所以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五1920)有甚麼是我們應得的?當我們指指點點別人時,可曾想到,首先應做的,是效法主的寬仁,並讓和好的工作,成為我們的使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