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普世博愛運動劉國洪

期數
3603
刊登日期
2013.03.08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10 日

普世博愛運動核心成員劉國洪旅居海外四十年,這位當代藝術家以鐵塑及書法藝術見稱,其作品流露出深厚的信仰。

港人信徒劉國洪,中學就讀聖芳濟書院,一次機緣下,在校內閱讀普世博愛運動刊物《新城》,從此與這個團體結下不解緣,亦因此而發掘了他的藝術才華。

十九歲那年,劉國洪放棄在美國修讀人類學,選擇到意大利的盧比亞諾(Loppiano)的福音小城,成為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度團體生活。

普世博愛運動的成員包括教友、司鐸及修會人士,他們生活在一起,宗旨是完成基督向聖父的最後祈禱:「願眾人合而為一」;成員可外出工作,所得的酬金供團體作為生活及運作經費。

對於兒子這個決定,父母當然感到驚訝,然而最終也支持他的選擇。劉國洪說:「我感激父母及兄姊的支持,讓我專心一意投入普世博愛運動。」

團體生活簡樸,但每到不同節慶或是其他成員生日,劉會送上自製賀卡,藝術才華漸漸為人發現,「他們鼓勵我在這方面發展,在團體生活兩年後便往鄰近的佛羅倫斯修讀藝術。」

劉的藝術細胞可謂多方面,早年他隨外國的演藝團到歐洲及亞洲巡迴表演舞蹈、唱歌、作曲等;十三年前,他開始專注在雕塑上,「一九九O年,團體派我前往瑞士,看到朋友使用火槍焊鐵,把堅硬的鐵輕易燒成不同形狀,我開始思考利用火槍代替鎚子雕刻。」

他的鐵塑作品以人像為主,主角很多時是曾與他相遇的人和事,「人是萬物及受造物的中心,透過我的作品表達他們的故事。」他的作品有紀念吸毒青年浪子回頭,卻因病去世;他在韓國服務時,當地一位朋友的母親患有癌病,但見劉身在異鄉,仍不惜放下身體上的病痛對他照顧有加,令劉非常感動,她死後劉氏便為她鑄出頭戴后冠、坐在輪椅上的塑像。

「以攝氏逾三千一百度高溫把鐵塑造成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順從地』勾畫出不同線條,亦能變化成不同的深淺色,保留物料的原有性。」劉國洪續說:「我相信天主創造萬物時,美感是必要的元素之一,同樣美麗的藝術作品也是展現天主的創造。」

劉國洪先後到過菲律賓、瑞士、及韓國的普世博愛運動進行培育工作,每處地方他也有機會展現藝術專長。

OOO年,普世博愛運動創辦人盧嘉勒很欣賞他的才華,遂安排他返回意大利盧比亞諾,專注以藝術福傳。他亦深信,藝術家能把天主的愛延續人間。二O一一年,荷蘭舉行世界物理治療協會藝術比賽,他以「同理心」(Empathy)為題的鐵塑作品,獲得雕刻及全場雙冠軍,「創作有治療的能力,醫療與藝術融合,能幫助病者重燃信心,努力面對病患,同時展現天主的愛。」

在海外傳揚中國書法

受父親的影響,劉自小喜愛中國書法,儘管多年生活在海外,他仍然執筆自學,每天花半小字練字,亦以此作為靜修;他認為一個酷愛書法之人,有責任把這種中國文化推廣。

劉國洪先後在意大利、盧森堡、埃及、奧地利等地為當地兒童舉辦書法工作坊,至今已逾二百場,「我喜歡駕車周遊,車上定有過百枝毛筆、墨汁、宣紙,讓外國小孩認識中國書法,互相交流文化,有助促進互愛及消除種族偏見。」

他認為通過書法工作坊,有助抗衡多媒體世界的衝擊。他解釋,小孩受網絡的「虛擬世界」影響,容易忘記上天賜予的身體,書法要求眼、手、心並用,有助孩子對身體的專注。

「普世博愛運動重視藝術,團體內的成員各有藝術天分,我只是以我的專長,做為主作證的事。」劉國洪感受到,參與普世博愛運動,終身度團體生活,讓他充滿「日新又新」的驚喜,「能以藝術追隨天主,為主作證感到很有意義,團體安排我到不同的地方服務,讓我在不同人身上見證上主的許諾。」(高)

 

劉國洪網站  www.atelierhung.co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