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我的插班老師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加拿大蒙特利爾一間小學,一天,學生西蒙前往課室,發現班主任在課室上吊自殺,同學愛麗絲亦目睹一切。學校找來心理學家進行輔導,並翻新課室,希望學生儘快忘記事件。校長聘請了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巴札擔任代課老師。巴札面對性格及資質各有不同的小學生,以獨有的方法授課,學生們由質疑對方,到彼此建立信任,相處融洽。然而,其他老師及學生家長並不認同巴札的教學法,並發現他的真正身份......
男主角逃避政治報復,被逼離開自己的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傷痛,前往陌生的國家,遇上一群受著老師死亡事件困擾的小孩子。男主角藉著妻子及子女被殺的經歷,讓孩子們勇敢面對敏感的生命課題,互相扶持,並教導學生們書本以外的人生道理。不過,他這種做法卻遭到家長們批評,說教師的責任,是教導,不是「養育」。另一方面,校長在職員會議上,再三叮囑男主角避免觸碰或擁抱學生。冰冷的校舍跟對教學充滿熱誠的男主角形成強烈對比,導演藉此批評僵化的教育制度。故事細膩幽默,觸動心靈。
影片談及校園自殺、極權政治下的謀殺、親人離世、同學之間的爭拗、肢體接觸(推撞)及情緒困擾,雖然一切事情只是透過言語表達出來,看不見半點鮮血,但在情感及聯想方面,卻是充滿暴力 —— 影片正好表達出不同角度的暴力,這包括語言暴力及意境上的暴力,它們的破壞力遠較肉體上的暴力大,對人造成更嚴重、更長遠的精神傷害。例如班主任選擇在課室自殺,讓學生目睹遺體,雖然不涉及身體虐打,卻傳遞了暴力的訊息。影片借男主角及小女生的文章,譴責暴力行為,同時讓觀眾從小孩子的角度看事物。
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正在尋求庇護的政治難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公約》,「難民」是指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其種族、宗教、國籍、政治見解或某一特殊團體遭到逼害,因而逃離了本國,不能或不願回國的人。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發表的《全球趨勢2011》報告,截至二O一一年底,全球大約有四千五百二十萬人處於被逼遷移處境,當中逾一千五百萬人是難民,逾二千六百萬人流離失所,接近九十萬人正在尋求庇護。聯合國亦將每年的六月二十日訂為「世界難民日」,希望各國認真看待及關注這個全球課題。
至於香港,一九七五年四月底,超過二十一萬越南船民湧至,香港政府為他們提供庇護及食物。最後,大約有十四萬越南難民獲安排到海外,另有六萬多人自願遣返。二OOO年二月二十一日,香港特區政府宣佈擴大本地重新安置計劃,准許所有仍留港的越南難民及船民申請香港身份證,成為本港居民。二OOO年七月,所有難民營正式關閉。
自二OO六年六月起,香港社會福利署負責援助抵港的尋求庇護人士,聯合國難民署則負責給予難民基本援助。截至二OO九年一月,香港有超過一千名尋求庇護人士,及一百零三名獲難民身份的留港人士,他們主要來自亞洲及非洲。
本片於二O一二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贏得天主教文化獎。
討論問題:
- 你害怕死亡嗎?為甚麼?
- 你認為「暴力行為」的定義是甚麼?
- 你曾否面對過親人或好朋友離世?如有,你如何面對他們的離開?
- 你對於香港政府在處理「越南難民事件」上,有甚麼看法?
參考資料
聯合國難民署 www.unhcr.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