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陶成

期數
3603
刊登日期
2013.03.08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10 日

文化能把人教化,靠的常不只於說理,而訴諸情懷。能把中國歷史主心骨撐起來的文脈離不開「士氣」,其陶成則很大程度來自美感。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唐詩宋詞還有琴棋書畫,是中國讀書人的性情寶庫。中國文化是一種樂感文化,沒有任何儒家經典在邏輯上可說服人非像孔子那樣做人不可,但在文采墨韻裡泡浸日久,藝能的精神之美便常內化成人格之美,人便很難不沾上幾分書卷氣味。

時下人人愛說中國文化,但很少人留意,它從來就有清流和俗流之分。這分流不一定依據讀書多寡或社會階梯,家貧好學也能登大雅,書香世代者卻未必個個入流。清流首重的不是功名而是氣味。元時趙孟頫向錢選請教何謂士氣,錢說「隸體耳」。此話有兩解。一是「士氣像寫隸書一樣」。不是說會寫隸書的人便有士氣,而是說士氣就像這書體,必內歛,厚重,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決不張弓拔弩,淺薄浮誇。另一解法是說「隸」同「戾」,「戾體」即「外道」。趙和錢都擅書畫,由唐末王維開始的文人畫一向自視與專業畫匠有別。畫匠得求形似和細緻以討人喜歡,文人作畫卻我行我素。蘇東坡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此後士人畫者都強調自家不是畫匠式的行家裡手,不求工細,「戲弄小筆聊寫胸中逸氣」而成大潮。此解與前解強調的骨氣內存,並無衝突。

修過書道者都有這麼樣的經驗:如果你潛心日久,會感到個中有種非常奇妙的東西。一筆在手,頃刻便像入定了一般,進入了一個氣定神閒的境界,外界的東西再不能打擾你。沉浸其中,在筆端遊走中細細體味微妙的變化如何影響了美感呈現,揣摩怎樣才能達到最美的結構和筆劃。許多人性格的穩定性就是這樣陶成的。穩定牽扯到恆定和把外在的美感內化成心靈之美,有這性向的人容易感到,形上的東西不是拿來說說,而是可以親自體驗和透過有形的筆墨去外化成能感染別人的作品的。這是神秘主義嗎?也許吧。但我們在西方文明史上常讀到的哲性人物幾乎都有這氣味。畢達哥拉斯認為音樂的美感隱藏著上天的奧秘,在中世紀,每座教堂的哪塊石頭不吸滿了音符?離開了音樂的聖堂雖然還可以傳道,但所傳的福音便少了許多感性動人處。如果說,中國文化最頂端的是文人書畫中的氣韻,西方文化裡最無國界的最動人語言不就是音樂嗎?而這兩種文脈都強調厚積薄發,出自心神,在哪種文脈中,我們曾聽過有以輕薄或炫技致勝的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