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自在】獅子山下 楢山之上
《楢山節考》──一則講述日本古時一個棄老傳說的故事。
在日本信州一個窮鄉僻壤裡,由於生活艱苦、民不聊生,所有年滿七十歲的老人必須由他們的長子背上荒山野嶺遺棄,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美其名為「祭聖山」,實際上卻是不欲負擔老人的生活、不欲失去經濟價值的老人佔用後代的生活資源,而「祭聖山」的習俗,包括長子在背父母離家進入「聖山」時不可讓他人看見、進入「聖山」後不可與父母談話、遺棄父母後不可回頭,以及即使父母能自行從「聖山」回家也不要理會他們,只管哄騙小孩說外面哭叫的是個怪物,都在在讓棄老者心硬而已。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六十九歲的婆婆,有一個鰥夫兒子及四個孫子女。兒子其後另娶媳婦,而大孫兒的愛人也已懷孕。由於她不想成為兒孫的負擔,便以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使自己看上去更蒼老,好能讓他人相信她已屆「祭山神」的年紀。婆婆被遺棄在遍野枯骨的「聖山」後,天空開始下雪,大家都說婆婆運氣好,因為冷死總比半死不活的折磨好,而棄老者也就可更心安理得。
若然你認為在一個如同故事背景般的生活環境下遺棄老人尚且不可接受,那麼,當你發現在本地居民平均總收入高達二十八萬一千多港元(2011年)但長者貧窮率卻高達三成二(2011年)的香港,人們提出諸如「增加政府支出」、「助長對政府的依賴」、「蠶食納稅人辛勞的成果」、「加重下一代人的負擔」及「拖垮香港經濟」等譁眾取寵的論調反對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卻厚顏地要求政府直接派發金錢時,你又有甚麼感受?當你發現在瓊樓玉宇林立的街市上不乏拾荒長者的身影時,會否覺得抱持上述論調的人,竟如月前發表「耗費公帑的老人應該感到心虛」並「希望老人早一點死以解決政府開支的問題」的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那般涼薄及麻木不仁?
榮獲一九八六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維塞爾(Elie Wiesel)曾經解釋甚麼是「冷漠」(Indifference):「從字源上來說,這個字的意思是『沒有分別』(no difference)。一種光明與黑暗、黎明與黃昏、罪惡與懲罰、殘酷與同情、善良與邪惡沒有界線的古怪且不自然的狀態。」「冷漠是吸引人,甚至是充滿誘惑的。將視線移離受苦者是比較容易的。避免自己的工作、夢想、希望受到干擾是比較容易的。畢竟,捲入別人的痛苦與絕望之中是困擾及麻煩的。」「冷漠將人簡化為一個抽象物體。」「因此,冷漠不僅是罪,更是懲罰。」
當我們的心靈開始被冷漠、自私及貪婪所佔據,「祭聖山」的夢魘便悄悄隨著一堆堆冠冕堂皇的藉口借屍還魂,並在我們言不由衷地高唱「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的時候,逐步將獅子山下的老人活活地遺棄在楢山之上。
•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港島)供稿
http://dpcwhki.hkccl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