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期數
3604
刊登日期
2013.03.15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3 月 17 日

一九六O年三月廿一日,南非政府開槍鎮壓在沙佩維爾鎮抗議種族隔離政策的和平示威者。導致六十九人死亡,當中包括十八名婦孺;另有一百八十人受傷。「沙佩維爾慘案」震驚世界。聯合國在一九六五年通過《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並自一九六六年起將三月廿一日訂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半個世紀過去,我們身處的香港今天還存在種族歧視的問題嗎?

根據二O一一年的人口統計結果,香港共有四十五萬O五百一十六名少數族裔人士居住,佔全港人口的百分之六點四。政府統計處在二OO九年六月發表的「種族接納」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由於逾九成半的受訪者為華人,報告書其實是反映華人對各個族裔的接納程度。受訪者被問及在代入不同身分角色和處境時他們對各個族裔的接納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十五歲及以上華人在日常生活各類處境中普遍「非常接受 /頗接受」白種人,相對地較少表示「非常接受/頗接受」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尼泊爾裔人士。

有四類處境(家長選名校、僱主聘用求職者、業主將物業租予租客、親戚有各個族裔的家庭成員),被訪者對待華人與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尼泊爾等少數族裔的接納程度,相差達百分之二十以上。

當中種族接納差異最大的兩個處境更高達百分之四十二點二(親戚有各個族裔的家庭成員)及百分之四十二點九(家長選名校)。而種族接納差異最少(8.5%)的處境,其實是屬於負面的行為(僱主給較低薪金予各個族裔的僱員)。

平等機會委員會在去年三月公布的「有關南亞裔人士對種族之間接觸及歧視經驗研究」進一步說明由於本地華人與南亞裔人士在個人和家庭層面甚少接觸,因此社會融合程度不高。南亞裔人士因本地人一些舉動(如在南亞裔人士附近掩鼻和在公共交通上避免不坐在南亞裔人士旁邊)而感到受冒犯。但作出這些舉動的華人,未必完全意識到自己的動作令大多數南亞裔人士覺得無禮和侮辱。

要在香港實踐真正的種族平權,不能單靠法律;還須有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文化敏銳度,以避免歧視行為,並共同締造有利種族融和的社會處境。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