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總統朴槿惠上任
(天亞社特稿)去年十二月當韓國有女性競選韓國總統時,一名議員引用亞洲諺語——母雞啼叫是不祥的預兆,試圖勸阻選民投票給她。
然而,朴槿惠雖然面對帶有性別歧視的貶損言論,卻仍勝出,並在二月廿五日宣誓成為韓國第十八任總統。
朴氏是在真聖女王之後,韓國的首位女性國家元首。真聖女王的統治期由公元八八七至八九七年,是韓國史上三位女王的最後一位。
朴槿惠的競選團隊將其比作首位女王善德(632-647),其名號的意思就是美善與德行。
大部份人認為,朴氏如果不是前總統朴正熙之女,就不可能勝出大選。朴正熙(1961-79)的獨裁統治備受批評,卻因挽救韓國人民脫離赤貧而獲得稱譽。
韓國的女王只在沒有兄弟繼承皇位的情況下才登基。朴槿惠有一個弟弟,但他曾屢次接受戒毒治療,並因吸毒而坐牢。
韓國缺乏女性領袖,與以男性為中心的儒家思想興起有關。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其他東亞國家,日本可能早晚會仿效韓國。
日本曾有八至十位女天皇,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修改有關規定,只有男性才能成為天皇。但近年,日本政府曾非正式表示也許會作出改變,因為現時皇太子並無男性繼承人。(日本乃君主立憲國家,尚未出現過女首相。)
中國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似乎需要更多時間來接納女性元首。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出現過幾位皇太后,權力比當皇帝的兒子或孫子更大;可是,人們記得的幾乎全是這些女性的惡行,而非德政。
中國共產黨以解放女性脫離封建社會為榮,但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1966-76)期間實際上領導國家的江青,也不獲准進入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這個權力核心。
東亞是男權至上的最後堡壘之一,但韓國正悄悄地遠離這個趨勢。
在年輕一代中,女性考獲教師、公務員、外交人員及律師等證書者佔大多數。
但觀察家認為,這顯示社會存在玻璃天花板效應。由於這種無形的性別歧視,唯有考試才能讓女性與男性公平競爭,所以女性大多傾向從事需要國家考試資格的工作。
要打破無形的歧視,平權行動在韓國社會已引起關注。
韓國工會去年十月與銀行及金融界僱主達成協議,二O一三年開始實行晉升配額制。工會指出,雖然女性僱員數目逐步上升,可是女性企業主管人員不多。四大銀行中沒有女性決策人。
筆者希望,韓國如今有女性當選國家元首,將在社會不同範疇包括教會,激勵女性發展。
教會服務社會,是為了反映耶穌的教導,因此必須與時並進。約十年前,有人提議在成立堂區議會時為女性引入配額制度,但建議完全被教會聖統制忽視。
現在沒有人可以再漠視教會女性領袖的增長。去年十一月,有「韓國教會的臉孔」之稱的首爾明洞主教座堂,迎來了堂區議會首位女性主席。
• 作者為天亞社韓國分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