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詩
有人說,觀察一個族群的角度有三,一是看他們怎麼走過來,二是看他們做了甚麼,三是看他們欣賞甚麼。這其實依次便是歷史、成就和藝術。但我猜,從最後一項入手會較有意思。藝術牽涉到心靈,雖更易被信口雌黃,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來,心有靈犀者很易洞若觀火。
藝術有許多門道,音樂和美術也許因牽扯到專業技藝而易令人卻步,文學用的只是文字或語言,人人皆懂,便容易介說。而自古說音樂不過是「音詩」,文人墨戲的最高境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儘管時下愛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若不同市井一般見識,論中國文化最卓越的東西,不是唐宗漢祖的文滔武略,也不是在拍賣行開出天價的清室鑲金嵌玉骨董,而是詩。古往今來,雖學究們言必稱孔孟老莊,但一直最深入人心的,常不是典籍裡的說教,而是唐詩宋詞元曲甚或民間說唱。
沒有任何文化創造物比詩更能傳達說也說不清的心裡話。而詩要能讀懂和有共鳴,則非同類人莫屬。所謂同類,無非是文化上氣味相投。孔夫子對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讀詩也許說話不夠文雅,更重要的是,詩會潛移默化地把你日常碰上的自發感慨引向昔人一脈相傳的情懷,令你成為文脈裡的傳人。以前小孩讀蒙館,起而《三字經》,不久便讀《千家詩》,把歷代最著名的詩誦讀入心。有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偷」,古時讀書人幾乎都能詩,由詩的欣賞者變成了創作者,不過是由一個被昔間先輩的情懷感動了的人,因為自家人生段落的某一刻發生了某些事,促使當事者用兒時讀進心裡的情愫,審視如今的自身和所面對的世界,把自家藏在心裡的寶藏激活,便足以把從昔人那兒讀來的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化為自家活生生的真實感受,從此便活在昔日只有心儀而沒有實踐的詩中境界裡。於是甜的更甜,即使苦不堪言,也因詩化而昇華出某種美感,昔間的文士們的優美人格大多就是這樣陶成的。
一個人的去向,因子早就內藏。有機緣和心力把因子變成真實的生活,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能這樣做是最有福的,但這不容易。機緣來自天賜,心力則全憑自家抉擇,要做好這抉擇要有許多積累。這令人想起《新約》裡撒種的譬諭。許多人愛作詩填詞,卻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或一味把昔人的詞語堆砌,不是江郎才盡,只因情懷可不是能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