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貞女子中學九十周年
(本報訊)屹立深水埗區達九十年的德貞女子中學,一直秉承「禮、義、廉、恥」的校訓來教育女青年,該校校長李惠芬表示,學校的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的教育理念,是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並行,達致成己成人的目標。
當年寶血會選擇在深水埗區建校,是為弱勢婦孺提供教育的機會;二十年代婦女地位低微,許多女嬰被遺棄在修會門外,修女撫孤之餘,亦創立該校,以培育女童。
培養高階思維及關愛文化
談及學校發展,李惠芬校長表示學校一直關注學生在品格及思維方面的成長,本學年起,加強學科或全方位學習,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亦提倡關愛文化。
她舉例說:「教師在學年內會作三次共同備課,一起討論及設計課程,以期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學習思考及分析事情。」她亦指出,學校亦重視觀課文化,讓教學水平得以提升。
深水埗區居民以基層為主,好些學生的家庭生活較為困難。為此,校方多年來設有不同的獎學金、助學金、福傳基金等,支援及鼓勵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李校長解釋「有教師於每年的新學年主動給予其中一名家境困難的學生逾千元,幫補她學期初的各項雜費。凡學生有需要,校方在能力可及下都會支援。」
副校長黃義天在德貞任教二十四年,他說六十年代末,學校有逾四千名學生,即使現時配合政府政策,全校也有一千二百人。他深刻記得,寶血會的修女時常提醒教師,「要讓青年有機會接受教育,成為社會上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黃氏說,學校一直以「興教辦學」的方式默默傳播信仰,十五年前已設立牧民助理,現時更專門由寶血會的年輕修女擔任校牧,讓女生有機會接觸修道人。
「要培育女生成為『德貞人』,達致『明禮儀、知廉恥』,不求個人成名,但求將來在社會有貢獻,不負神明、國家、社會及個人。」黃義天說。
重視通識教育
學校亦重視全人教育,自一九九二年起已有配合公開試的通識教育科,並在二〇〇七至〇九年參與教育局的「專業發展學校計劃」,擔任指導學校角色,先後與七間中學的教師分享教授通識科經驗、教材、編排等技巧。通識科科主任袁潔欣指出,自〇九年新高中將通識列為必修科,教師早已有相關教學經驗,帶領學生透過探究社會議題建立個人的思考及分析力。
另一通識科科主任劉佩芝表示,學生在初中時已開始上通識課,本學年起,更加設不同的社會及生活化議題,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感激教師照顧
該校中六生霍婉怡自小在深水埗區居住,由中一起每年均考獲全級第一名,得到學校頒發獎學金,讓她購買教科書,「父親早已退休,家庭開支全由任職侍應的母親維繫,獎學金幫補不少。」她明白惟有努力讀書方可脫貧,期望考入香港大學英文系,將來成為教師教育下一代。
霍婉怡除成績優異獲獎學金外,亦時常得到資助到境外考察及生活體驗。為回饋母校,她擔任「學姐」教授英語,照顧準備在該校升讀中一的學生。「在這裡,我不會因經濟問題而阻礙學習,希望將來在母校任教,把德貞精神傳揚開去。」
中三生陳可銦的父親長年在內地工作,任職酒樓經理的母親每逢假期便往內地探父;由於她是獨女,經常獨自在家感到被家人忽略,試過母親返內地後忘記給她生活費,老師得悉後立刻為她向學校申請緊急援助,「我慶幸時常得到老師及同學的關懷,中一起我參與校內的紅十字會,從中訓練自理及獨立能力,當母親不在家時,也能自我管理時間。」
學校天主教同學會中六生閻寶珩也是自小在這區居住,由於該區住有不少南亞裔人士及弱勢社群,明白關愛低下階層的重要。她在學校參與不同的社會服務,期望將來成為社工,服務有需要的人。
今年是德貞創校九十周年,以「德沐春風九十載、貞心化雨創未來」為口號,身兼倫理科科主任的黃義天說:「學校為了培育學生成長,時有給予充足資源,讓學生得到良好的學習機會。」他期望學生秉承學校過去九十年重視品德培訓的精神,能夠開心地成長,創出未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