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扶康會服務展覽
(本報訊)扶康會三月二至八日在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展出該會康復服務歷史資料及服務使用者的藝術作品,慶祝成立三十五周年。
三月二日的開幕典禮由扶康會會長葉恩明醫生、該會主席袁國榮、教區檔案主任夏其龍神父、社會福利署署長聶德權等主禮。
開幕典禮上,有份創辦扶康會的方叔華神父(G. Bonzi)稱,他希望透過這次展覽為扶康會及香港智障服務的發展作見證,同時鼓勵中國內地智障服務團體。
過去三十五年來扶康會不斷發展,從起初由方神父收養七名嚴重智障人士,先後發展為智障人士創辦臨時住宿、家居訓練及支援、護理院舍及日間訓練中心延展照顧等服務。目前扶康會已有五十所服務單位,受惠人數近四千人,藉此協助智障人士及精神康復者發揮潛能,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上述展覽分為兩部份,一是康復服務歷史回顧展,透過文物、文字資料和影片等帶出扶康會歷史,以及本地智障人士處境;二是展能藝術展覽,當中共有十六個扶康會服務單位以不同的主題參展,展現服務使用者的藝術潛能,並設有展藝互動區,參觀者和扶康會服務使用者能共同參與藝術製作,體現傷健共融的精神。
這項藝術展覽讓殘疾人士有平等參與及表達機會,讓他們建立自信。作品以服務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為主題,採用多元化的物料,包括環保材料如可樂罐、再造紙等作為材料。展覽從構思到製作歷時半載,由多位本地藝術工作者義務指導及協助。
談到扶康會發展,方叔華神父說,扶康會創辦先驅達碑立神父(E. Tapella)遇上交通意外逝世後,他們為秉承達神父熱心照顧智障和傷殘人士的精神,遂與其他熱心人士成立扶康會,幫助這些被社會所忽略的一群。
方神父憶述,他當時在北角的聖猶達堂服務,碰巧手術後一段時間不能上落樓梯,當時聖猶達堂還未有升降機,同為意大利傳教士的達神父邀請他到新蒲崗善導之母堂。方神父從達神父身上體會到另一種召叫,就是要為少數被歧視及忽視的一群而服務,自此他與達神父共同商討及合作服務他們。
方神父稱,目前內地就如一九六O年代的香港,未有完善的政策及措施,以在康復服務上幫助及服務智障及傷殘人士。他指內地現存的智障服務都多是民營的,包括由智障人士家長組織。他期望這展覽能夠為內地的團體帶來鼓勵。
葉恩明醫生:見證服務發展
服務扶康會近廿載的扶康會會長葉恩明醫生說,這展覽讓市民認識智障人士服務的發展,由最初發展至今天的成就。
他說在六十年代,香港政府沒有保障成年的智障人士服務,家長亦沒有能力供養他們,因此很多智障人士被遺棄,有些甚至被困在籠屋內或被鎖鏈鎖著,無法自由活動。他指扶康會的服務是培養智障人士有能力自助,發揮潛能,見證扶康會「有求為導」的宗旨。
前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顧楊彥慈說,扶康會不斷改善服務,工作人員及服務人士亦以愛心、熱心及為人服務的心去服務,維持扶康會的信念。(胡)
扶康會發展歷程
扶康會三月假銅鑼灣的中央圖書館舉行的展覽,展示了智障者和殘疾人士透過康復服務改善生活質素並融入社區。
扶康會二O一二年成立歷史檔案工作小組,作口述歷史訪問及搜集資料,把成果於本年三月的展覽中展出。
這項展覽的康復服務歷史回顧部份介紹了扶康會不同階段的發展。在該會創會之前,宗座外方傳教會達碑立神父有見於當時智障及殘疾人士生活困苦,遂與堂區青年組織義工團體,服務社區的殘障青少年及兒童,為他們舉辦康樂及宗教活動。
雖然達神父於一九七七年因交通意外離世,但同屬該傳教會的方叔華神父等有心人繼承他的遺志,同年成立「友愛之家」小型家舍,即扶康會前身。
扶康會先後為智障人士創辦臨時住宿服務、家居訓練及支援服務、護理院舍及日間訓練中心延展照顧服務。該會更成立「扶康家庭」,為智障人士建立屬於自己的家;開設全港首間為成年自閉症人士而設的發展及支援中心「牽蝶中心」。
推動社區共融和社康照顧方面,扶康會推展「香港最佳老友」運動(Best Buddies),為數以百計的社區人士與智障人士建立一對一友誼;也拓展社區支援服務,以增強家庭照顧殘疾人士的能力,紓緩照顧者的負擔。
• 資料取自:扶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