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總主教貌波
(天亞社編譯)仰光總主教貌波(Charles Bo)二月底到訪新加坡,參加助理主教吳成才的祝聖典禮期間,接受新加坡總教區英文週報《天主教新聞》(Catholic News)的訪問,分享了緬甸開放後天主教會面臨的機遇。以下是三月廿四日出版的訪問摘錄:
天主教新聞:緬甸天主教會當下如何回應國內的一切改變及發展?
貌波總主教:我們知道,所有人、每個市民、每個基督徒和每個天主教徒將要為建設國家而貢獻己力。今年一月份緬甸主教團會議期間,我們邀請很多國外人士討論天主教徒如何能貢獻國家。
過往,我們的聲音無法表達,從來沒有人諮詢我們的意見。我們當然沒被直接及真正迫害過,但卻在多方面受限制及某程度上受監控。不過,現在隨著緬甸開放,人們心理上感到自由,可以表達意見。我們的宗教書籍及刊物能自由出版。
過去,我們的部份活動,與一些教會建築物一樣,都被當局控制和剝削得十分嚴重。現在很多基督徒及天主教徒進入議會,我們通過他們發表意見。不過紛爭仍存在,例如羅興亞人與若開邦人之間,以及克欽少數民族與軍方之間。紛爭已停止了一段時間,我們希望會有真正和平。
我們對轉變抱十分積極的態度,但有點兒懷疑,因為我們仍然沿用舊憲法。
不過,積極的事情正在出現,現時政府較多傾向西方,較少傾向中國。
基督徒懷有望德,我們過去五十年一直為國家改變而祈禱。我們等待了很久,天主自有安排。
教會與昂山素姬的關係如何?
她是我的朋友。一九九四年我在臘戌教區當主教時,曾前往英國,並與她的丈夫阿里斯(Michael Aris)成為好朋友。
那時我派了兩名修女往英國深造,米高看見她們的住宿不大理想,便邀請她們到家裡居住,並替他照顧兩名兒子,他則為她們提供教育所需。
當時,我有點兒猶豫,因為昂山素姬在緬甸是政治敏感人物,但也同意了這安排。她們在屋內幫忙家務,白天上英文課。
緬甸大使館軍事情報員經常監視該房子,看到修女出入。於是一年後,當她們辦理護照續期時被通知「馬上回國」,所以一年後她們不得不離開。回國時全部行李都被搜查。
自九四年起,我因此事而與昂山素姬變得十分熟絡。即使在她獲釋前,我也曾探望她三、四次。
你能進入她家嗎?
是的,軍事情報員總是在監視,但至今也沒審問過我。可是其他人卻被恐嚇,有時被關起來。可能因為我是主教,所以他們只是監視沒審問。我在她獲釋後與她見面最少五、六次,像去年在她仰光向五百多名年輕基督徒演說。
我介紹她與所有主教及其他基督徒團體認識,並應邀在她舉辦的各宗教祈禱會發表演說。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及基督徒等領袖也有出席。
每逢我邀請她出席各種活動,她總是樂意接受。她十分希望協助所有宗教領袖。但以往軍方說:「政教要分開,不要干預,不要說三道四。你只管祈禱,別干預任何事情。」
我們卻認為有責任建設國家。宗教、和平及文化,一切相互關聯。
你怎樣看教會未來的角色?
在教育、醫療、建設社會道德及促進跨宗教合作方面。天主教會在教區及眾多修會會士協助下,應可在教育方面有所建樹。
你是指開辦更多學校?
更多學校、醫院、培訓中心,栽培人才,提供其他教育訓練、道德培育等。教會可以貢獻很多。社會有太多需要,不知從何開始。
有否擔心國家開放會帶來負面影響?
肯定有,例如物質主義。八成半至九成的緬甸家庭都很穩定,離婚個案非常罕見。他們亦尊重長者、老師、重視家庭價值觀。我擔心一旦開放,加上媒體的影響,家庭價值觀及道德觀可能受到威脅。
據貌波總主教說,緬甸有七十五萬天主教徒,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三;佛教徒則佔人口的八成五。
取自:新加坡 Catholi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