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天主教訓導:同性戀(十一)
活出教會的訓導
儘管度貞潔生活從來都不是特別容易的,但在人類歷史中,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加困難。全球各地社會正面對一個新的狀況,對愛情的傳統理解、婚姻制度和家庭生活都受到損害。但是,正如聖多瑪斯.摩爾(Thomas More)曾經指出,時代從未如此邪惡,所以善人不能生活在這些時代。度貞潔生活仍是可能的。
親密友誼對寂寞
寂寞以其獨特的方式增加人類的痛苦。一方面,寂寞的經驗可被視為普遍的;每個人有時候感到寂寞的傷痛。同時,很少人經驗一模一樣的寂寞,並且,在這方面,寂寞具有非常個人的幅度。在經驗寂寞的時候,甚至使我們得不到團結。某人感到寂寞的起因不會跟另一人的相同。
寂寞的部份力量源自人的開始和終結的現實。人類出生時是單獨一人,死時也是獨自一人,而且在重大轉變的時刻,極度害怕孤獨。正如迪倫.多瑪斯(Dylan Thomas)在他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Do Not Go Gently Into that Good Night)這篇有力的詩中,描寫他父親臨近死亡,我們很多人內心都絕地想「怒斥光明的消逝」。
因此,在某意義上,寂寞和「孤獨」依然是不可逃避的。我們很難想像任何人,即使其生活完全與家庭和較廣大的社會相連,能夠度一個絲毫沒有半點寂寞的生活。寂寞仍是其中十分接近人類經驗中心的厲害勢力。
然而,儘管一切有關寂寞的普遍性的言論,很多受同性吸引的人曾特別經驗寂寞,這可能不會引起其他沒有分享他們背景的人的共鳴。
首先,在社會上與同性吸引關連的污名,妨礙那些受同性吸引的人與別人發展深度的人性關係。真正的親密必須與信任和顯露有關。然而,對受同性吸引的人來說,圍繞同性吸引的社會污名使他們在顯露自己時比別人冒著更高風險。
第二,一些有關人性的東西被吸引到團體和兩人,尤其是一雙一對的男女,以及父母和子女的團體。在自己四周,看見別人享受著(看來可以)家庭生活,能夠在那些受同性吸引的人中加增寂寞的經驗。
第三,假如「後天」學派的精神學家和心理學家是對的,那麼,某種與他們同輩(至少在男性身上)的疏離和寂寞經驗,可能是同性吸引發展的一大部份。在這方面,很多受同性吸引的人在很年幼時確實經驗過受傷的寂寞,因此可能更難於推翻。
但是,喜訊就是,只要正確理解「親密」一詞,那麼,親密、親密友誼可以抵消寂寞的經驗。在這些日子,當你聽到「親密關係」或「親密朋友」等字眼,你會想到它們是形容甚麼?較廣泛的文化過於經常假設「親密友誼」的意思是二人有性行為。在某些流行雜誌,「親密關係」例行呈現為一種對性關係的委婉說法。然而,字典對「親密」一字作為形容詞的定義包括:「內在的或本質的」,或「屬於或表現某人最深入的本性」,或「具有十分親近的連繫、接觸或熟悉的特色」,以及「具有一份透過長久連繫而發展的熱烈友誼」。這些定義都沒有明確地或必然地包括性行為。
莫里遜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