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教會史探視澳門

期數
3608
刊登日期
2013.04.12
作者
區華勝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14 日

(一)主教地位

我近來有機會閱讀德國撒克遜州中世紀的殖民史及傳教史,在閱讀期間,我不時想起了澳門,並且很自然的拿來互相對照、比擬,發覺有不少東西是從前不認識或不注意的。

記得幼時寄宿在一間慈幼會的學校,校方一年中一兩次的大節日慣常會邀請澳門的主教來獻彌撒。 他來時,總會有一位神父——他的秘書——陪伴著,先在祭壇前的跪凳上跪下作簡短祈禱,隨著脫下紫紅色的圓形披肩,穿上兩件半身短袖的薄紗衣——相傳是代表當日仍流行的五品和六品職位——,然後披上祭披,換上錦繡的鞋,戴上綉花的手套才開始行禮。又當他唸書信及福音時,有輔祭拿一個有柄的燭台伴著他。

 當他在主教座堂行禮時,那就更隆重了。有儀仗隊為他開路:最前有十字架,隨後依次有修生、輔祭、神父,最後有幾個衣著又比較特殊的神父;後者穿紅襪子、黑色紅邊長袍、黑色紅邊圓形披肩,人慣稱他們為「紅襪神父」或「紅衣神父」,稍後,我們會再談及他們。又當主教一進堂時,琴聲大作,歌詠團唱起拉丁文的主教頌「Ecce sacerdos magnus」(「看這位大司祭,生時獲得天主的歡心,為此上主誓言要使他在信徒中大放異彩,又把屬於萬民的祝福賜給他,並在他的頭上奠立自己的盟約。」)

 主教則舉起右手向左右兩旁的教友祝福。到達祭壇前,就跪下祈禱、換祭服,一切行禮如儀。但我發覺他另外有兩個特別的輔祭,一個  為他看管牧(權)杖,一個為他看管禮冠;每當主教需要時,他們就分別給他呈上,但不是直接的,而是經過與主教形影不離的司儀。不論看管牧 杖或禮冠的輔祭都不能直接觸摸屬於主教的東西,前者戴有手套,後者披上披巾,以雙手透過披巾去承托禮冠。像這一切在今天看來都是些「繁文褥節」,但在當日卻繪影繪聲地表述了主教的身份和尊嚴。此外,我還記得,在某些大節大禮後,一位神長以主教之名向參禮者頒發數十日至數百日的大赦。

我在校寄宿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時也有好幾位中國大陸的「主教」來探訪我們。我們發覺他們穿戴的不如澳門主教,首先他們外面穿的是一件短袖半身衣,此外他們沒有金色鑲鑽石的胸十字架及戒指,他們有的是銀白色的十字架⋯⋯總之,在我們當時明察秋毫的小孩子眼中,他們是短了一小截,不夠澳門主教的「威風」。

實際上,他們也不是真正的「主教」(Bishop),他們是「代牧」(Vicar Apostolic)或「監牧」(Prefect Apostolic),其中一些可能沒有領受過主教品的祝聖。稍後及長,才知道直至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一日,全中國的教區(包括香港在內)都是代牧區或監牧區。為了表示尊重戰後的中國,教宗庇護十二當日一下子把所有中國原有的代牧區升格為主教區。但因為它們先天條件不足,五臟未全,所以把它們歸入教廷的「傳信部」(今稱「萬民傳福音傳播部」)管理。而澳門是遠東地區最早的主教區之一,創立於一五七六年一月廿三日,僅次於印度的Goa(一五三三年一月卅一日)及Cochin(一五五八年二月四日)。

我不知後二者的發展如何,但我知澳門一開始就是一個自治獨立的主教區,與歐洲古老的主教區平排平坐,而實際上直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廿日回歸祖國前,它是葡國主教團的一員,直屬羅馬的主教聖部,而非像中國或其他傳教地區的主教區隸屬羅馬的傳信部。(上/待續)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