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梓復修鹽田

期數
3609
刊登日期
2013.04.19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21 日

西貢鹽田梓村五月一日慶祝主保瞻禮前,著手復修鹽田,期望本年底前有所收成,並借此為青少年提供另類教育。

三月十七日動土儀式前的彌撒由陳志明副主教主禮,逾一百位鹽田梓前村民、村民後代及堂區教徒參禮。陳志明聯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等多位嘉賓主持動土儀式。

彌撒上,原籍鹽田梓的陳志明稱,這動土禮共有三個目的,分別是感恩、求恩及施恩:「感謝天主二百七十多年前給我們祖先這個地方。求主給我們力量,令我們淨化自己成為有味道的鹽,從而成為地鹽世光。」

陳副主教稱,村民希望聯同大眾保守及改善大自然環境,村民亦冀盼透過島上的設施及復修後的鹽田,去配合學校的通識教育,讓學生懂得尊重及欣賞大自然。

陳忠賢:二百六十年前已產鹽

談到早期居民借助海水曬鹽維生的歷史,鹽田梓村村長陳忠賢說:「二百六十年前祖先(太公)造鹽只是自給自足,因為鹽是必需品,縱然當時還未大量產鹽,仍能賣出賺取盈利,後來鹽價值大不如前,村民唯有務農及飼養家畜維生,鹽田亦荒廢了逾一百二十年。」

村民於二十世紀陸續搬離該島,最後一戶亦於一九九五年遷出西貢。村民每年都會回到島上的聖若瑟小堂慶祝主保瞻禮,近年亦復修了村屋的小堂。目前不少教徒更於週末及主日到島上朝聖,重溫聖言會聖福若瑟神父到島上傳教的歷史。

陳志明說,村民希望善用復修小堂用剩的資金,他們經過四年籌備,並到台灣考察鹽田後,成立非牟利慈善組織「鹽光保育中心」,準備復修鹽田。

該保育中心匯聚社會資源去活化鹽田梓村,讓公眾參觀當地及體驗鹽田文化,推動教育、延續宗教與保育文化。

陳子良:引進科技   減短產鹽時間

鹽光保育中心主席、原籍該島的陳子良說,小島生態文化適合舉辦導賞團及朝聖,介紹島上百年聖堂、紅樹林、鹽田、聖人事跡及製鹽過程。

「基督教導人們要成為世光地鹽,鹽於信仰上代表肯定自我價值、淨化心靈,即使一粒鹽都有它的存在價值,這也是我們把這團體名為『鹽光』的原因之一。」資深教育工作者陳子良說:「我們計劃以傳統的水流式產鹽,亦會結合新科技,於結晶池中加入太陽能煮鹽設備,縮短製鹽時間,讓市民能即場把已結晶的海鹽帶走。」

陳志明肯定鹽田的信仰培育幅度,他解釋,若要成為地鹽世光,便要準備無私的奉獻與犧牲。他說鹽的味道須要經過淨化,故期望復修後的鹽田,也成為人們淨化心靈的好地方。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林鄭月娥於彌撒分享稱,鹽田梓是個富有親切感的地方,她笑言當心中欠缺平靜時,便要回到鹽田梓。談到新教宗,她又稱許方濟時刻記掛著弱勢社羣,教徒亦應時常懷著服侍的心。(姚)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