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貧與快樂

期數
3609
刊登日期
2013.04.19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4 月 21 日

從小嫲嫲教導我要幫助別人,特別是貧苦病弱者。每逢假期,嫲嫲都會帶我回鄉。回鄉前,嫲嫲預先搜集及儲存日常必需品,例如舊衣、藥物、聖物等,物資數量非常驚人,可以鋪滿整整半間屋。小人兒常常埋怨嫲嫲為何要攜帶大量物資回中國,既辛苦,路途又遙遠,何苦!於是嫲嫲說:「看看十字架上耶穌受了很多苦,回鄉之苦算是甚麼,家鄉的人窮,確實很需要我們的幫助。」

小人兒大惑不解,為甚麼這些窮人活得快樂?只是收到嫲嫲派的簡單物資,已說了不知多少遍「多謝多謝」,正所謂「知足者貧亦樂」,從此領略了「施比受更有福」,於是我立志長大後要幫助貧苦者。每年都會收到助養兒童寄給我的圖畫,以示謝意,雖然這些圖畫沒有美感,沒有色彩,但是在我眼中是一幅非常珍貴的圖畫,體會到能施予助人是一件快樂的事。

常常聽到一個十九世紀藝術運動「印象派」(受到光學和色彩學影響,認為有「光」才有「色」),影響整個藝壇非常深遠,當時被法國保守派及上流人士譏諷為畫壇的異類,還遭到藝評的奚落,作品常常落選於「沙龍」。其中重要的畫家有二十多位,他們具有組識,除了互相探討他們的藝術之外,還一起出外寫生,一起享受繪畫樂趣。對物質生活不太重視,以致大部份畫家都活於貧窮底線下,當他們之中有人窮途潦倒時,會互相扶持和鼓勵,莫內就是其中一位。

法國畫家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原是一名富家子,廿四歲那年因與父親不合,父親停止金錢接濟,生活窮困起來,差點兒企圖自殺,幸好獲其他畫家在經濟上援助。廿六歲畫了《花園裏的女人們》(Women in the garden)(圖),畫中描繪了一群衣著光鮮的男女在花叢樹下遊樂,可是這幅畫卻不受沙龍所接受,拒絕它展出。莫內遭到如此惡評對待,卻沒有因為前景坎坷而感到氣餒,依然樂於接受,勇於面對。

三十四歲以《日出.印象》以及另外十二件作品參加第一次畫展。當時畫壇上的主流派,所畫的內容多半是宗教、歷史或神話等題材,重視精緻描繪,像莫內這種畫法,被視為「不入流」,一位藝評家對他們的畫風無法忍受,藉莫內這件作品的「印象」兩字加以嘲諷。這件事登上報紙,於是這些畫家就被稱為「印象主義者」,就這樣莫內被譽為「印象派之父」。為了克服經濟困難,莫內曾參加藝術品拍賣會,結果乏人問津,生活依然貧窮,妻子還臥病,雖然生活艱苦,但沒有影響作畫的愉快心情。

如果莫內沒有和父親不和,安於富貴享樂,相信不會冒出甚麼印象主義。莫內和他的朋友,在畫壇上各有遭遇,雷諾瓦常處貧窮之中、竇加視力衰弱、塞尚遭到父親反對等。但在逆境中,這群畫家仍然堅守創新畫風理念,不怕挫折,互相砥礪,後來他們開了八次印象派畫展,扭轉大眾的偏見。

印象派不僅改變了繪畫,而且改變了雕刻、音樂、文學,到了今天,仍然改變著我們。快樂不等如幸福,但是不快樂的人一定無法達到幸福的境界,正如這群印象派畫家沒有享受榮華富貴,但依然活得快樂,可以畫一幅自己想畫的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