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心靈教育講座

刊登日期
2013.04.26

(本報訊)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四月十五日舉辦「靈性操練與劍道——活人劍與殺人刀」講座,曾代表香港參加世界劍道賽、現職中學教師陳翰文,與參加者分享他如何從習劍中悟出人生與教育。

陳翰文一九九七年開始接觸劍道,十六年間透過劍道磨練身心,培養個人氣力和鬥志。他指出,劍道的一個特點,便是它著重禮儀精神,「劍道講求誠信,不論道場內外,個人要有良好的修行,並把學習成果貢獻社會。」

所謂劍道精神,不單指劍術或個人修為,連劍道服、練習特色、比賽等都有其特別意義。他說:「習劍道,首要有禮。」不同輩分的劍道運動員、比賽或切磋時也有其特定位置以示尊敬長輩;進入道場參賽,必須穿上整齊的劍道服,提起竹刀後,須向對手躹躬敬禮,向前行三步才開始作賽,完結時雙方要退後五步半,再互相躹躬敬禮。

「劍道並非只重技術,反而是講究運動員的心態及修行風範,能否勇往直前至為關鍵。」他解釋,劍道修行便是鍛鍊運動員的心態,須懷有克己、「我慢心」及平常心,拼除驚懼疑惑,達致「勝而擊」的狀態。

至於劍道服亦有其特別寓意,陳解釋,其中袴(Hakama,即下身裝束)前方共有五摺,代表「仁、義、禮、智、勇」,「一穿上劍道服,就要抱有這精神。」

陳翰文是中學教師,他把劍道精神用於教學及對待學生上,「劍道令我學懂控制個人情緒, 當遇上較難處理的學生時,也能專注在學生的需要上。」他認為劍道能培養個人修為,有助成長。

劍道精神克服困境

陳曾有兩次面臨死亡的經驗,因著劍道精神教他懂得如何自處,他說:「二〇〇五年首次發現肝癌,一年後再度復發,治療癌病的日子甚為艱難,身心均受創,但多年的劍道訓練令我有絕不放棄的毅力去面對這個疾病。」

康復後,他更肯定這運動有助心靈滋養,「劍道精神重視克制及放下,這種修行對學生或是高齡人士都適合。」

此外,陳表示修習劍道要同時學習自我控制及反省,「比賽所用的劍道護具有相當重量,運動員要不斷練習以控制手腳協調,同時要學習控制內心,將比賽視為試驗個人能力,從中作出反思及改正。」

現今社會充斥著對教育制度的爭議,但陳翰文反而以劍道著重個人要求的準則,強調自我檢討的重要,「當然遇有不公義情況時,要憑良心說出問題,但在災難時,面對人的渺小,如何調整個人內心更為重要。」他稱,劍道精神訓練他能以平常及接受的心態面對問題。

教院一年級生關婷恩會後指出,運動背後的精神很高深和具有內涵。她稱,講者以劍道精神展示人生,讓她明白捨身精神體現了個人真正的勇氣。「劍道亦集合儒家、禪宗等思想,教人學習平常心和克己。」

教院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自去年九月起舉辦不同的心靈操練,如茶道、太極、社會參與、劍道等,透過靜態及動態的心靈操練,推廣心靈教育對學生的幫助。(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