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主賜平安
十六世紀後期,耶穌會士范禮安神父在澳門居留期間,曾致函印度省區會長派遣傳教士來澳門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風俗、文化,他力排眾議,認為非如此,傳教工作決不能在中國民間展開。要使一個中國人成為基督徒,並無必要首先讓他西洋化,叫他學習葡國風尚等。范禮安召來中國的第一位傳教士羅明堅神父,抵澳後,不顧西洋人的訕笑,勤奮向學,一年後,終於能與他的同伴利瑪竇神父進入中國,揭開天主教第二次來華的歷史,並從此奠下福傳的重要基石。
今日的第一篇讀經中,使徒保祿和巴爾納伯與初期教會中一些頑固的猶太弟兄,所起的劇烈爭執和辯論,就是有關甚麼是基要的問題:要外邦人成為基督徒,是否首先要他們按梅瑟的規例行割損禮、成為猶太人?宗徒之長伯多祿的指引是極其重要的:「洞察人心的天主,已為他們作了證,因為賜給了他們聖神,如同賜給了我們一樣;在我們和他們中間沒有作任何區別,因他以信德淨化了他們的心。既然如此,現今你們為什麼試探天主,在門徒的頸項上,放上連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都不能負荷的軛呢?但是,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宗十五8—11)
天主洞察人心,相對於世人愛看表象。相貌端正、器宇軒昂的人在求職時總佔一點便宜,然而,甚麼才更重要?是學問、修養,還是外表?聲線響亮的人被人讚賞時應悚然以驚,怕這就是給人留下的唯一印象,而非談話的內涵。信仰的重要性,不能只停滯於專題探討,怕會囿於認知範圍的抽象理論,終日侃侃而談而不能改變人心;也不能滿足於服務性層面的交往,正如當今教宗方濟指出的問題,我們與非牟利的福利機構還有甚麼分別?我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無可避免的也必會涉及一些與主之間感性的經驗累積;然而,這也不是一切。主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裡去,並要在他那裡作我們的住所;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若十四23—24)愛主卻又不遵守主的話,豈不是停滯於表象嗎?
人隨時光流轉、境況變遷而成長,孩童時代的我們與現今的我們,一定大不相同。以前的你與今天的你,孰優孰劣?誰也難說。甚麼才是基要的、能使人心安穩?是主與我們同在,與祂的父住在我們內。儘管我們會受俗世的風吹雨打,甚至為教會團體內不同的聲音所混淆,就如初期教會對割損禮一事的爭執,但主已許諾:「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若十四25—26)
保祿與巴爾納伯尋求伯多祿的指引,是因為主在伯多祿這塊磐石上建立了祂的教會,死亡不能戰勝她。(參閱瑪十六18—19)跟從基督的人,因此不能只聽從基督而不聽從教會,也不能概括性地接受教會而不接受伯多祿和他的繼任人的訓導。
生活在這紊亂、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最需要的大概是心靈上的寧靜與平安。這份安靜也不是說毫無困難衝擊,而是知道該如何自處。誰也不能洞悉、掌握生命中的一切難題。正是主的聖神,在教會內,藉著使徒的教訓,使我們理解主對我們所說的一切。我們既相信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且有聖神在我們內與我們同行,主所賜的平安,不是一種表象,是誰也不能從我們中,將祂奪去的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