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比富人更願意分享?

期數
3611
刊登日期
2013.05.03
作者
凌君慧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05 日

納斯瑞狄尼是十三世紀左右在阿拉伯世界代表智慧的人物。好朋友透過電郵跟我分享了他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回,鬧上大饑荒,很多人因此而瀕臨餓死。納斯瑞狄尼的太太卡蒂便叫丈夫出門去,她說村裏有一半人很富有,而另一半人卻貧苦無依,既然他那麼受人尊重,如果能夠說服那一半人分享財富,那麼就可挽救很多生命。

納斯瑞狄尼離開後,到晚上,終於返家,整個人累得精疲力竭,太太問他成績如何﹖他說成功了一半。太太再問他是哪一半﹖他成功說服了窮人那一半,他發現,窮人比富人更願意分享。」

有人說,窮人能夠分享的反正少,正所謂「爛命一條」,當然沒所謂分享,但我看這邏輯挺弔詭。身家五億捐五千萬是一成,月薪五十萬捐五萬是一成,月薪五千捐五百是一成,全副家當只有五百元手停口停的拾荒婆婆捐五十也是一成。憑什麼說草根的五百沒有價值?拾荒婆婆的五十元不是比富人的五千萬更難能可貴嗎?

耶穌說:「這個窮寡婦比所有向銀庫投錢的人,投的更多,因為眾人都拿他們所餘的來投;但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上了。」(馬爾谷十二4344

但悲涼的,是納斯瑞狄尼所說的預言,今天應驗了。

在現實生活裡,我看到拾荒婆婆捐五十或月薪五千捐五百的,往往比身家五億捐五千萬或月薪五十萬捐五萬的要多。

為甚麼,當我們剛剛踏入社會工作,收入較少薪金全壓在生活上時,看見災難發生或慈善團體募捐,仍然願意拿生活費幫助有需要的人;但當我們越爬越高越富有,銀行定期和投資戶口裡的大部份是餘錢時,反而不願意慷慨分享?

為甚麼我們擁有越多,越不願意分享?這是甚麼邏輯?

我想,是物質安全感。

當我們擁有的多了,生活環境改善了,生活質素提升了,便期望保持現狀,不能「細屋搬大屋」,也不要「大屋搬細屋」,不追求大富大貴,也不要越活越窮,最恐懼是老了「身邊冇個錢」,退休後生活沒保障。為了建立物質安全感,銀行定期和投資戶口裡的錢,從此不再是餘錢,而是不能動的退休保障金,除了用來投資更高回報,絕對不能動一分一毫。

但究竟一個人需要多少退休保障金才足夠退休?大概七八年前我為自己做過一次退休計劃,根據自己 當時的物質生活質素加上通脹,計算結果是我需要儲備過千萬才可以安享晚年。感恩的是這個驚人數字沒有推動我努力為晚年賺錢,反而豁了出去只為當下努力,反正以我這種不善投資靠逐個月儲蓄的人,窮一生也達不了標,倒不如把當下想做的,該做的,回應天主的,優先做了,其他的,由祂吧!

豁出去來到加爾各答後,才發現生活原是可以很簡單。除了一些最基本的用品,沒有甚麼是生活必需的,沒有洗衣機、冷氣機、微波爐、獨立廚房、獨立冰箱、時裝裙子、皮鞋、化妝品、健身美容、fine dining,我現在過的生活,反而比在香港時更富足。退休保障並不是不重要,但標準各有不同,如果為了保持退休後的物質生活質素,而犧牲了當下作為父母夫妻朋友教友的生活質素,在我個人來說,絕對不划算。

珍惜眼前,活在當下,以愛分享所擁有的,得著的將會比付出的更多。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