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奮進計劃
(本報訊)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透過儲蓄和師友計劃協助基層兒童規劃人生,受助家庭三月十七日出席交流會,呼籲社會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明愛「關心、愛心、上進心——奮進計劃」一百位受助兒童三月十七日參與「我有發展機會」交流會,與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探討跨代貧窮問題,指出相關社會現象對基層青少年的影響。
明愛二O一一年起獲「兒童發展基金」資助在荃灣及葵青區開展該奮進計劃,透過儲蓄、個人培訓及師友同行的模式,協助兒童規劃人生並訂立個人發展計劃,以運用儲蓄、配對基金與政府獎勵金結合而成的一萬二千六百元。
交流會上,十六歲的參加者魚旦(化名)說,政府對基層家庭青少年在課餘學習上支援不足,令他發展個人興趣時遇上困難。
魚旦參與了制服團體,他早前亦為了完成獨木舟證書的考核而兼職工作賺取費用。他說獲奮進計劃的社工及師友的陪伴,亦參加了各類型活動,期間成長了不少,做人變得有目標,但現行「兒童發展基金」資助模式仍有不足之處,,只有兩年的資助,未能讓他接受鋼琴等需要持續參與的訓練,只能讓他「體驗」,未能真正的深入學習與發展。
獨力養大一子一女的基層家長李太(化名)期望當局政策能夠正視基層家庭的需要。她說貧窮除令子女受到標籤外,現時的勞工政策亦忽視了基層家庭需要,她工時長、長時間體力勞動令她身心俱疲。
談到兒童發展基金的師友計劃,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指出,它能夠擴展參加者的生活視野,亦令他們從關係人脈中向上流動, 他鼓勵青少年透過師友推展自己的朋輩圈,逐步提升自己。
梁紀昌說,現時教育制度對基層青少年支援不足,事實上跨代貧窮存在已久。他鼓勵家長發揮孩子的長處,讓他們努力學習;同時亦不應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令孩子不明白家庭貧窮,使他們缺乏向上流的決心。
另一嘉賓、嶺南大學經濟系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何濼生教授稱,社會政策形成發展機會不公平現象,嚴重影響青少年將來脫貧的機會。
何濼生認為,政府所實行的扶助弱勢兒童及青年的兒童發展基金不能解決他們發展的需要,當中配對基金模式要基層青年完成兩年的儲蓄期,才能運用資源發展自己,或使他們不能把握機會。
他建議政府引入生活補助計劃的概念,按家庭成員及個人收入剩餘去釐定家庭津貼。他說相關措施除可鼓勵基層就業,亦可令青年有機會向上流動。
教統局屬下學校與家庭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徐聯安博士鼓勵基層家庭青年珍惜讀書機會,父母亦多與學校合作溝通,從中緊貼子女成長步伐, 並以身作則,讓子女明白知識可改變命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