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玫瑰吶喊》

期數
3611
刊登日期
2013.05.03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05 日

也許一支玫瑰逗得情人心花怒放。可是,從這一天起,為挪威人來說這支玫瑰花代表血的祝福。

去年七月廿二日我首次來到挪威首都奧斯陸,為了「蒙克的吶喊」慕名而來。當我踏入奧斯陸市中心,嗅到從遠處隨風飄散陣陣的玫瑰幽香,天啊!奧斯陸大教堂門外佈滿了玫瑰花,彷彿置身於一片壯觀的玫瑰花海。奧斯陸一向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地,理應是個標榜著平等、寬容的城市,為何發生這樣的事?

原來是為紀念二O一一年七月廿二日發生「挪威爆炸和槍擊大屠殺事件」,是該國自二次大戰以來,發生最嚴重恐怖襲擊事件。當中有很多行人在災難現場及花海前拍照留念,有人把一朵紅玫瑰放在花海一角,以悼念遇難者,並傳揚和平友愛。可是,垂頭喪氣的玫瑰彷似吶喊著和平的背後,仍潛藏著因宗教、種族和文化扞格不入所帶來的仇視;又彷彿對著雨水吶喊:「請不要停。」要洗去殘留血腥殺戮的仇味,整個氣氛倍添哀愁。

也許是玫瑰吶喊的功勞,感動了老天爺。翌晨,霧霾消散,喜見曙曦,滿城玫瑰忽然昂起頭來,彷彿告訴我:「今天快去見蒙克,他會告訴你有關『吶喊』的故事。」於是立即乘搭地鐵造訪蒙克美術館。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家。一九四○年,蒙克把所有作品捐贈給挪威政府,為了紀念蒙克,當局在一九六三年成立了「蒙克美術館」。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其中一八九三年的版本與達文西的名畫《蒙羅麗莎》齊名。《吶喊》意念源自一次他和兩名朋友在路上行,突然天空血紅一片,蒙克感到身心俱疲,要靠在欄上歇一會,而朋友們繼續走,畫家卻站在那兒焦慮地抖顫,感到萬物在無盡吶喊。在一八九三至一九一O年間,蒙克分別用蠟筆、粉彩及蛋彩創作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蒙克博物館佔兩幅,奧斯陸國立美術館佔一幅;一八八五年粉彩紙本那幅於去年五月以一億二千萬美元天價成交。

在館裡見到最多人圍觀《生命組畫》(Frieze of Life)系列,是其中一部份畫作(見圖從左起),分別是《吶喊》、《焦躁》及《絕望》。他說:「《生命組畫》就是一部關於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蒙克身世坎坷,接二連三的家庭悲劇,影響了蒙克悲觀性格和創作風格,想不到他的畫作《吶喊》與畫家命運一樣同遭厄運。其中一幅《吶喊》分別在一九九四年及二OO四年被盜兩次,盜匪更留下一張字條:「多謝保安鬆懈」。雖然兩次被盜幸尋獲,但是失竊期間被遭損壞,是多災多難,可謂「吶喊中的吶喊」。

最近,發生了很多天災人禍事件: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禽流感肆虐華東、四川雅安大地震、貨櫃碼頭工潮等,他們就像一支支低垂的玫瑰,遇難時要昂起頭來申冤吶喊,甚至血染玫瑰。相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鮮血滴在泥土中,十字架下便長出玫瑰花。如果一不小心被玫瑰的刺劃破,一定痛到吶喊起來,鮮血便染紅了玫瑰。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