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牧民處境改變
(本報訊)在香港服務超過半個世紀的「公教職工青年會」(工青會)四月起停止運作,有服務工人的信徒表示,工人處境轉變令勞工牧民工作更見困難。
工青會前全職擴展者黃家怡四月二十六日對本報說,昔日不少青年投身藍領,目前大多從事銷售或服務等行業,加上職場生態轉變,職青較難再投入小組分享生活和關心工人。
在工業興盛的年代,公教職工青年會凝聚了不少青年為勞工表達訴求,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倡議運動,以及提供職工教育。
黃家怡四月卸任工青會的全職工作,她期望在該會完成東頭邨會址租約前的過渡期內,義務提供有限度服務,例如為區內居民舉辦興趣班、給予勞工法例諮詢等;未來亦會跟教區及工青會總會跟進香港工青會的結束事宜。
她說早年懸空幹事會後改由聯絡員維繫,至二〇一二年起已不設聯絡員,也再沒有會員繳交薪金百份之一作為會費,亦沒有召開小組聚會,只透過東頭邨會址的中心服務青年工人。
「大概二〇〇〇年以後,不少基層職青時常面對超時工作、輪班或須北上外勤等情況,工青會成員難以抽身參與聚會。」她指好些青年對參與培育活動不感興趣,或不去承認自己的工人身份,令工青會難以吸引職青加入。
服務工青會七年的黃家怡說,過往他們也有參與遊行表達訴求,惟近年的遊行大多由數個工會組成的聯盟參與,工青會則沒有加入相關聯盟,成員也不熱中上街爭取權益,表達訴求的渠道因而減少。
時代轉變 更新牧民手法
談到勞工牧民現況,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培育幹事畢雁萍說,推動勞工牧民的形式須回應目前工種及需要作出轉變。她五月二日說,現時信徒與牧民中心同工定期到工人工作地點探訪,「由於他們的工時長,信徒要趁著用膳時間與工人接觸,藉此建立關係及表達教會對其工作的欣賞及展現關懷。」
她指在教會團體內較難遇上基層工人,事實上長工時令他們身心俱疲,即使對信仰感興趣也難以付出時間接受培育。
至於改善工人處境,關心勞工已逾三十年的信徒鄧燕娥同日稱,社會團體須連結工人,從而建立改變社會的橋樑。她認為要改變工人狀況,不能依靠單一社會團體,須集結其他勞工團體的力量指出問題所在,才能得到社會廣泛迴響,這亦有助提升整體工會素質。
鄧燕娥曾擔任職工盟總幹事十六年,近年轉任國際家務工網絡國際統籌幹事,她說藉國際網絡監察相關國家的外傭政策,才能使工人權益得到全面改善。她強調建立網絡和關注相關國家政策的重要。
她說信徒有責任關注勞工狀況,「要聆聽工人聲音,協助工人自助。」她認為信仰不是只關心個人得救,教徒也要關懷受剝削及遭遇不公平對待的人,給予他們希望去改變現狀。(高/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