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天各一方
「如果我們這地上帳棚式的寓所拆毀了,我們必由天主獲得一所房舍,一所非人手所造,而永遠在天上的寓所⋯⋯我們現今只是憑信德往來,並非憑目覩⋯⋯我們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格後五1﹣10)。
保祿給各團體的信中,格林多人後書的寫作背景相當特別。保祿與團體的關係曾因種種原因而一度緊張:有敵對者在擾亂,而團體自身也有問題。保祿為了團體盡心盡意,可是他們不領情,他們把保祿與他的敵對者相比,質疑他的宗徒權威,繼而背叛他、搞對抗,導致內部分裂等。
故保祿有需要為自己的宗徒身份辯護,強調是天主召叫了他去牧養團體的,他並且以牧者的身份去反省團體的問題。在反省的過程中,展示了不少神學觀點,比如對職務、受苦、復活的看法等。
職務、受苦、復活,對保祿來說,是連在一起的。他是牧者,常常意識到為了滿全他的職務,牧養他的團體,吃苦是免不了的。在格後,他多次列舉在福傳生活中所受的苦,這些串連起來的困苦一般稱為「受苦清單」,共四張。保祿以此形式來訴說他經歷了的艱苦、迫害、和困難,以及他如何面對這一切,特別是他怎樣了解自己所受的苦痛。身為基督的忠僕,他分擔了基督的苦難,同時也寄望能分享基督逾越的光榮。
論到復活,保祿相信所有基督徒(生者死者)將在基督再來那一刻一起復活,獲得復活的軀體,這是他在格前15章闡述的。可是到了格後5章,保祿卻說,當信友地上的帳棚被拆毀時,會由天主獲得一所房舍,意思似乎是人於離世那一刻便領受屬天的軀體。對於死人復活及信眾末世命運的看法在格前和格後之間是否起了變化?
有嘗試解釋說,保祿在書寫格後之前,實在有了「冒死」的經歷(格後一8—9),所以對復活的寄盼不一樣。又有說,保祿用了不同的隱喻來描述復活的軀體實因目前的境況而致。也有解答說,保祿實在期望,不用經過死亡便能穿上復活的軀體,他在格後五2—4表述了對復活生命的一種渴望,並非改變了他的末世觀。他深知在福傳的事工上,自己是基督的僕役,即像基督那樣,肯定會吃苦。惟使徒的生涯委實太苦了,目前若能離世,最好不過,因為不用再受苦,即可與主同在。
保祿在使徒生涯中受苦,是很確實的體驗;人有朝一日能享有復活的生命,則屬他的信仰;而享有復活的生命便是他的企盼(看羅五及八章)。惟現實生活迫人,故在格後五章,就見他希望能夠脫離苦海,期待復活那一刻快快來臨。這樣,對復活的希望就變成他的渴望了。
從格後五章看到,保祿最深切渴望的,並非純粹擁有復活的軀體,而是「與主同住」。實質所指是甚麼?相信是與那位深愛我們、對我們忠信到底的天主永遠在一起。世間情,總見遺憾。分開了,就算相向時可能依然還有感覺,還有依存的渴望,但這種感覺始終是乏力的,不會持久。人狐間在悠悠的天地中隔著幽谷在絕嶺上千年等待、萬年守望,然後來個大團圓,只屬神話。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能夠「悠然」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是因為背後有天主,而「世路」就讓我們在人生最後的路途中突然驚覺,原來天主在創世之初早已等著我們投向祂。「與主同住」的渴望,頂多數算數十寒暑,但是天主對我們每人的守待,又豈止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