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愛子在教 延遲滿足

期數
3612
刊登日期
2013.05.10
作者
文文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5 月 12 日

為預防子女染上「港、澳童症候群」,最好的方法是作潛艇父母,以延遲滿足的方法,來作預防是最上之策。

我曾在「珍貴的潛艇父母」一文中強調,好的父母是以「忍」來教育子女的,就是要潛着靜觀其變,不隨意插手,讓孩子自己面對生活的各個環節,這當然要配合孩子的成長,即讓他去做他能力所及的事情,即使做得沒有那麼快、那麼好,也要給他機會去做,這是十分珍貴的學習機會,千萬不可剝奪。

而延遲滿足是心理學家(Scott Peck)提出的輔助孩子成長的必要法門,他在心靈路標中強調,孩子在成長時期,有很多需要,我們都該給予他們,但給予的方式就掌握在我們手中,這是十分重要的機會,去教他們忍耐和等待,奶水太熱不能即時喝:「寶貝等一下就給你喝!」以溫柔之聲,他會收到的;不是時候要等待。如此類推:凡他要求不能立刻給予,馬上得到滿足,總是要稍等的。這一來,他們就從實際環境中學到等待。他稍長上幼稚園了,他們會耐心等待放學,因為他們知道爸媽愛他們,不會放下他們在學校不管的。這就是忍耐生信任。再成長至小學,已有等待的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讓盼望隨來,老師講書不太明白,他會自己思考,再想不通就會找老師問清楚。因為平時有這方面的操練,他們在家中也不能只求答案,因為家長和補習老師都要求他用心思考,更好的是他們會因為有了耐性,肯思考,會對自己有所要求,就不會隨便給別人添麻煩了。

倘若我們的子女是這樣成長的話,他們生命的成熟就像樹上的果子,只等時候必定來到,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延遲滿足已是自少養成的習慣,可以成為自我的內在的能力,對抗世界的不良文化,如:即食文化、先滿足而不負責任的碌信用卡文化,更不會先使未來錢。因為他們已養成一個固定的思考模式:要等待,不能使性,要顧後果,因為他們深信:一切都會收到自作自受的效果。

這是延遲滿足的教育之效,最適合於實施在家庭教育中。

一次,我在一個大商場中,被一陣刺耳的孩子哭鬧聲所驚嚇,就跑上前看過究竟。一個小男孩指着櫥窗的一個機械模型,哭着說:「媽咪,我要買這個……」在他旁邊母親很不高興地說:「屋企很多模型喇!不准再買!」他又發難大叫大哭,母親拿他沒辦法就買給他,立時止住他的哭叫聲。

我心中一陣不快,這孩子已掌控着母親,只要他想要的,就用哭鬧得到。可憐天下父母心,要滿足孩子的一切慾望何其困難啊!這樣,我們教養出來的子女,就成了消費社會的奴隸,何其可悲!

 

廣告